购书推荐

童趣——1 咏鹅

2008-09-06 浏览量:3831

长春出版社>语文>教学用书>一年级上册>教学资源包小学

7.童 趣

[板块说明]

    《童趣》是本册教材的第七板块,这一板块以“童趣”为主题,由一首古诗和一篇小散文组成。《咏鹅》是一首唐诗,《浪花》是一篇小散文。两篇课文的体裁不同,但是从不同角度表现了童年生活的乐趣。《咏鹅》通俗易懂,寥寥数字就把白鹅浮在水上自由自在的样子勾画出来,孩子对白鹅的喜爱之情也跃然纸上。

    《浪花》一课语言清新活泼,记叙了孩子们在海滩上玩耍的情景,孩子与大自然的和谐之美留给读者深刻的印象。

    学习这一板块的课文,要认识每课的生字和会写要求写的字,还要认识和掌握2个新的部首;在了解课文大意的同时,体会童年生活的情趣;结合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童年生活的快乐。

    因为这一板块是以“童趣”为主题构成的,因此在学习每一篇课文的时候,还要关注本板块的主题,思考童年的乐趣在哪里。在生活中,饲养、观察小动物,种植和观察某种植物,跟随父母外出旅行看风景,自己动手制作、绘画,参加某种体育活动,看书,和小伙伴一块儿游戏等等,都是构成童年生活的要素,其中会有很多的乐趣。可适度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发现自己童年生活中的乐趣所在。

    在这一板块的学习过程中,还要注意积累、学会积累。除了要求积累一首古诗以外,还要引导学生在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同时,积累优美的词语和句子。

7—1 咏 鹅

教材分析

1.文本解读

    《咏鹅》是本册书中的唐代著名诗人骆宾王小时候吟诵的一首诗,由于没有严格的形式要求,也可以说是一首小儿歌。这首诗从孩子的眼光来看鹅游戏水,写得极为生动活泼。第一句连用三个“鹅”字,显然是脱口而出,表现出孩子看到白鹅在水中嬉戏,十分欣喜的样子,表达了对鹅的喜爱之情。这三个“鹅、鹅、鹅”,也可以理解为是孩子听到的鹅的响亮叫声。先闻其声,再见其形,也符合孩子观察事物的习惯和特点。第二句“曲项向天歌”,描写的是鹅叫的姿态。你看,鹅弯着脖子高声叫着好像在唱歌。这一句中“曲项”二字用得确切,写出了鹅弯着脖子仰头鸣叫的样子。“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这两句是写鹅浮在水上戏水的情景:碧绿的水面上漂浮着洁白的羽毛,红红的脚掌划动着清澈的水波。诗句抓住白、绿、红三种颜色展开描写,鲜明醒目,“浮”“拨”两个动词的运用生动地描述了鹅在水上游动的姿态。白鹅红掌,浮在清水绿波之上,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幅美丽的“白鹅戏水图”。

2.教学价值

    本课教材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一首古诗、一幅插图、识字表和写字表、三道活动与练习题以及要求积累的一首古诗。

    本课是一首古诗,因为它是本册书中的第六首古诗,再加上这首诗浅显易懂,而且很多学生在学前就已经会背诵这首诗,因此,重要的是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要指导学生读出古诗的韵味。

    这篇课文的插图十分形象生动,与诗文描写的内容十分吻合。在教学中要注意发挥插图的作用,在观察图画、描述图画的基础上再学习诗文,效果会更好。

    课后练习“读一读,说一说”这部分内容,是结合本课认识的3个带“氵”的生字,巩固学生已经认识的“河、洗、海、汤、油、汁、泥、池、游”等带“氵”的字。这部分内容可以分为两种来完成。首先可以结合生字“浮、清、波”的教学来完成;也可以集中处理课后练习时完成,先让学生认一认小鱼身上的字,再说一说自己有什么发现,然后说出带有“氵”的字。

    “读词语,注意加点字的读音”这部分内容有两个任务,一是读准“曲”字的读音。因为“曲”字是多音字,有“q ”和“q ”两个读音,在本课和“弯曲”一词中都读“q ”。二是区别“项”和“向”这对同音字。

    “根据自己对诗句的理解,涂颜色”这是一个涂色练习,但不是简单的涂颜色,它包含了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对古诗的理解等。给画面涂颜色的时候,要引导学生联系诗句说一说自己想怎样涂,在交换意见的基础上再涂颜色,效果会更好。

    “背一背”是积累古诗的练习。《村晚》这首古诗描写的是饶有生活情趣的农村晚景。大意是:四周长满青草的池塘里,池水灌得满满的,太阳正要落山,红红的火球好像被山口咬住一样,倒映在冰凉的池水波纹中。放牛回家的孩子横坐在牛背上,用短笛随便地吹奏着不成调的曲子。(陂:指池塘。衔:口里含着。漪:水波纹。)教师可以先范读,学生再借助拼音自己试着读一读,最后做到熟读成诵。为了便于背诵,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介绍古诗的大意。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10个生字,读准字音,了解字义;认识新学的1个部首,会写本课的5个字,做到正确、工整、结构匀称。

    2.结合插图展开想象,感受这首古诗所表现的美好意境。

    3.正确、流利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教学建议

(一)教学准备

    要求会认的字的卡片和画有虚宫格的小黑板。

(二)教学思路

    本课要求认识的生字共有10个,其中有9个字在诗中出现,“工”字是从“红”字中拆分出来的。这一课是一首古诗,可以采用读诗歌、韵文识字的办法开展教学活动,也可以采用识字与阅读相结合的方法展开教学活动。

    首先,教师要重视朗读,从示范朗读开始,接着可以领读,结合已有的朗读古诗的经验,模仿着读出古诗的韵味。

    接着,可以从题目入手,教学“咏鹅”。采用“头戴一顶红帽子,身穿一件白袍子,脚蹬一双红鞋子,唱着歌儿伸脖子。”这个谜语识记“鹅”字,再教“咏”,并讲明字义。也可以结合鹅的图片看图识记“鹅”字。“鹅”字是零声母音节。

    教学“曲”字,可以采用画线的演示法,初步感受“曲”是弯弯的样子,了解字义。再引导学生观察插图,让学生说一说鹅的什么地方是弯曲的,也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曲”在诗句中是指大鹅脖子的形态。“曲”字的笔画较多,在教学时教师要板书,学生书空练习。继续引导学生观察图画,知道鹅在对着、冲着天空唱歌,在明确“向”的字义的同时,教学“向”。“向”字是三拼音节,学生拼读练习时教师要及时提醒。“向”和“项”是同音字,要读准字音,注意区别。看图,说说鹅在那里干什么,然后开始学习诗的后两行。“浮”“清”“波”的偏旁相同,可以引导学生根据它们的构字特点识字,并请学生想一想,说一说还有哪些带“氵”的字。本课中3个带“氵”的字,只有“波”是圆唇音,要注意读准。“工”字是从“红”字中拆分出来的,因此要先学习“工”字。教学“工”字,可以采用笔画摆字的方法,问学生两横一竖可以摆成哪些字,如果学生说到“工”字,就请他来摆,通过摆字,不仅帮助学生记忆字形,还可以区别形近字,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汉字的神奇魅力。教学“红”字的时候,要交代清楚绞丝旁的名称,还要讲清写法。教学“掌”的时候可以从人的“手掌”展开,再让学生结合图画,在图中找到鹅的掌,进而了解字义。

    这一课的生字中,有的声母形近,有的韵母相同或相近,为了更好地巩固汉语拼音,比如“咏”“工”“红”的韵母相同,“向”和“掌”的韵母相近,也可以采用根据汉语拼音归类的方式来学习生字。

    本课要求书写的5个汉字中,“红”是左右结构的字,含有一个要认识的新部首,绞丝旁的书写要结合它在虚宫格里的具体位置进行指导,加深学生的印象。“曲”字笔画较多,应当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曲”在虚宫格里的位置,同时强调“先进人后封门”的笔顺规则。

    古诗有一定的韵律节拍,按照它的节拍来读效果会更好。教师可以通过示范朗读、听录音朗读、学生个别朗读、集体诵读、配乐朗读等方式创设朗读的情境,边读边想象,激发朗读兴趣,达到熟读成诵。

(三)课时安排与内容分配

1.课时安排:2课时。

2.内容分配:识字与阅读可以在第一课时完成;指导写字、同音字比较、古诗积累放在第二课时。

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1.学生大多数在学前就接触到了这首诗,由于接触的渠道不一样,所以,在教学的时候要及时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注意纠正学生朗读这首诗时存在的问题。因为学前接触过的原因,这首诗的背诵不是很难的问题,因此,教师还要注意引导学生体会这首诗所表现出的童趣。

    2.要坚持采用多种方法识字,鼓励学生运用已经掌握的识字方法识字。

    3.指导学生写字的时候,要充分利用和发挥虚宫格的作用,引导学生先观察,教师再示范指导。

相关资料

1.作者简介

    骆宾王(约638~?),字观光,唐朝婺州义乌(今浙江义乌)人,幼年资质颖悟,聪慧过人。6岁时即景赋《咏鹅》诗。一时传遍乡间,被誉为神童。晚年参加徐敬业扬州起事,并写下了著名的《讨武氏檄文》。骆宾王作为“初唐四杰”之一,对荡涤六朝文学颓波,革新初唐浮靡诗风,开辟唐代文学的繁荣局面作出了贡献。因而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有影响的人物,长期以来受到人们的赞誉。他一生著作颇丰,是一个才华横溢的诗人、作家,一个政治上很有抱负却长期怀才不遇的小官吏。

2.生字资料

    曲:甲骨文和金文中“曲”字都像曲尺形。本义是“弯曲”,与直相对。

    工:是一把刀具的样子,它的刃部为弧形。本义是“工具”,引申为“做工的人”。

    向:本义是“朝北的窗户”,引申为朝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