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1.认识13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中介绍的五种恐龙的样子和生活习性,培养热爱大自然、探索大自然奥秘的精神。
4.初步了解说明事物的几种方法:打比方、列数字、作比较。
教学重点:1.了解课文中介绍的五种恐龙的样子和生活习性。
2.初步了解说明事物的几种方法:打比方、列数字、作比较。
教学难点:初步了解说明事物的几种方法:打比方、列数字、作比较。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
2.生字卡片。
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多媒体导入
播放动物的叫声或发出的声响,请学生猜是什么动物?其中包括动画片中恐龙的叫声和走路由远而近的巨响。
根据学生的发言相机揭示课题:恐龙
说说对恐龙的了解?
教师相继把几种恐龙的图片粘贴在黑板的不同位置,创设图画情境。
(为了提高课堂效率,避免重复发言,可以让发言的学生有一句话说说自己了解的恐龙知识,说说自己是从哪里得到的这些信息,重复的不讲)。
师:从你们的发言中,我获取了很多信息,知道了很多关于恐龙的知识,感谢你们赐予我知识的力量。今天就让我们乘上时间的列车,穿越时空,随作者回到两亿年以前,进一步了解一下这种神奇的动物吧!
(激发兴趣,发展思维,引入新课)
二、 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 恐龙家族已经灭绝了,但世界各地出土的化石却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神奇的幻想,科学家们经过考古,发现了许多关于恐龙的奥秘,你们想了解这些奥秘吗?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走进神奇的恐龙世界。
2、 初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语句。读书的形式:自由读,赛读,挑战读,推荐最优秀的学生读,开头结尾段齐读等.(目的在于疏通字词)。
3、 课件出示卡通恐龙的语言:你对我们的家族有什么了解?(要求用一两句话讲一讲。)在发言的基础上划出概括句。
三、 学习生字,准确认读。
四、 写字指导。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 精读课文,揣摩文意,感悟表达方法(质疑导读法)。
1、让学生说说想了解恐龙的哪些知识?(质疑)。教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相机梳理,整理出有价值的问题,并副板书,如:恐龙的生活年代?为什么说它是世界的主人?种类?食物?繁衍?怎样灭绝……根据最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交流汇报。
2、指导读课文第一段。读第一段,假如你就是恐龙家族的一员,你最想告诉大家什么?你读这句话时心情怎样?通过品读,体会“两亿年”的久远(了解恐龙生活的年代,繁盛时期,大体灭亡时间等),“地球主人”的骄傲,“漫游世界”的自豪,(当然,学生也可以有不同的解读)。提问学生:人们是怎样知道它的足迹遍及世界的呢?课件相机出示世界不同国家出土恐龙化石图片的照片资料。再次品读该段。
3、读了第一自然段, 有什么疑问——为什么说恐龙是地球的主人?吃什么?怎么繁衍?如何灭亡?读其他几段文章,说说自己的读书所得,把自己的收获分分类,并在小组内交流。这一步要留给学生充分的自主读书空间,引导圈画、批注,在此基础上小组内进行交流。
4、以小组单位,重点就一个话题进行汇报。如:恐龙的种类,恐龙的食性,恐龙的繁殖,恐龙的灭亡等。相机结合朗读。
引导学生比较二三四自然段,你发现作者在介绍时有什么形似的方法?(先总起,在分述;先概括,在具体举例或说明)
学习种类时,可以采用课后练习的表格。教师可以在学生汇报时利用多媒体课件随机出示相应恐龙的图片。学习种类时,可以播放美国有关恐龙的3D动画片段,让学生真切体会到恐龙“到处漫游”,“足迹遍及世界”,种类繁多,作为当时地球主人的壮观。
5、角色转换,内化语言
引导学生将自己想象成恐龙家族的一员(一个种族),进行自我介绍。教师的引导语言应具有趣味性,提示学生可以从种族、外形、食性等几方面介绍,但不能局限学生思维。可以想概括,在具体。也可以先介绍,再让大家猜种族,旨在内化课文语言,融入个人资料,发展学生思维,提高表达能力。
6、发散想象,猜测亡因
如此繁盛的恐龙家族,为什么踪迹不见,走向灭亡呢?许多考古发现,恐龙似乎是集体消亡的,它们可曾经历了怎样的灾难?
二、语文实践,读写结合
1、恐龙特辑——科学小报设计 可以利用语文活动课或课外时间。
2、小练笔,任选一题或自拟题:《恐龙的灭绝》 《****龙的自述》 《我们的家族》 《地球主人》 《最后幸存的恐龙》 《穿梭两亿年》 《恐龙帝国时代》
《梦回侏罗纪》 《我乘飞梭去旅行》
板书设计:人类的朋友
恐龙
鱼龙
翼龙
主人 消失 探索
雷龙
梁龙
霸王龙
[参考资料]
1、 恐龙生活在什么时代?恐龙分为几大类?分别是那几大类?
恐龙,是对一些史前爬行动物的统称。最早出现于大约2亿1千万年以前,生活于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存在了1亿5千万年。在大约六千5百万年前的白垩纪晚期,几乎所有种类的恐龙都灭绝了,但是有一种观点认为,现代鸟类与某种恐龙有血缘关系。
恐龙(Dinosauria)这名字最早为英国科学家理查德·欧文(Richard Owen)在1842年提出。它由希腊词汇deinos(意为“恐怖的”或“极其巨大的”)和sauros(意为“蜥蜴”)组成。恐龙一词为日本翻译,后为中国引用。
恐龙的体型差异很大。已知最小的恐龙只有鸡那么大(鼠龙(Mussaurus),其幼体仅有20公分),但大多数都体型巨大。最大的是蜥脚类恐龙(戈壁卡拉麦里龙(Klamelisaurus gobiensis),体长超过30公尺,高10公尺),为曾经存在过的最大的陆生生物,在所有生物中,仅次于鲸。
许多其他种类的爬行生物与恐龙生活在同一时代。某些种类同样体型巨大,外形奇异,但它们不是恐龙。见蛇颈龙。
恐龙消失于六千5百万年前的白垩纪-第三纪灭绝事件(Cretaceous-Tertiary extinction event)。通常的解释是一颗巨大的陨石撞击地球造成了灭绝(最早为Walter Alvarez提出)。但这一理论尚有争议。
[编辑]
恐龙分类
恐龙分为两大类:蜥臀目和鸟臀目,以骨盆结构区分。
蜥臀目
兽脚亚目
角鼻龙科(腔骨龙、原美颌龙、双脊龙、阿贝力龙)
棘龙科(棘龙)
异特龙科(异特龙)
虚骨龙类
暴龙科(霸王龙、阿尔伯脱龙)
似鸟龙科(似鸟龙、似鸵龙)
偷蛋龙科(偷蛋龙)
镰刀龙科(镰刀龙、慢龙)
伤齿龙科(伤齿龙)
驰龙科(恐爪龙、迅猛龙)
蜥脚形亚目
板龙科(板龙)
蜥脚类
梁龙科(迷惑龙、梁龙、马门溪龙)
腕龙科(腕龙)
巨龙科(巨龙、萨尔塔龙)
鸟臀目
覆盾甲龙类
剑龙亚目(剑龙)
甲龙亚目(甲龙、头骨龙、结节龙)
角足龙类
鸟脚亚目(鸭嘴龙、副栉龙、棱齿龙、禽龙)
肿头龙亚目(肿头龙)
角龙亚目(鹦鹉嘴龙、原角龙、三角龙)
参考资料:维基百科
2、 亚洲最长恐龙化石有望出土 全球目光聚焦中国
本周六聚焦新疆昌吉和宁夏灵武,科学家将引领观众回到恐龙时代
8月26日,在新疆昌吉将军戈壁和宁夏灵武南磁湾,两个恐龙发掘点将同时开始发掘工作,为人们复原一个真正的恐龙世界。8月26日下午3时,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将推出《回到恐龙时代》大型直播节目。在电视镜头的引领下,科学家将首次带领恐龙迷们走进原始的恐龙时代。
从两个发掘地点发掘出的恐龙化石,将有一部分带到北京进行修理和研究。在宁夏将建起一座恐龙博物馆,发掘出的化石将直接存放在博物馆展出。新疆的出土化石也将陈列在当地的恐龙博物馆,为游客展现1.6亿年前的恐龙世界。
全球恐龙专家目光聚焦中国
从今年7月底到9月底,由中国、美国、加拿大、墨西哥、英国五国专家共同参与的国际科考项目“北方侏罗纪恐龙考察”在中国大西北四个省和自治区展开工作。据负责此次发掘的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徐星教授介绍,多国专家同时参与恐龙化石发掘,这在我国科考史上很少见。
新疆昌吉奇台县恐龙沟长约5公里,位于准噶尔盆地腹地火烧山油田东北60公里处,是一条南北走向的山沟,因出土过恐龙化石而得名。1928年至1931年,我国科学家袁复礼教授带领中瑞西北联合考察队,在吉木萨尔县大龙口赭红色地层内发掘了一枚恐龙蛋以及两具体长约14米、形体完整的恐龙化石,当时这在亚洲属首次发现。1987年至1988年间,中国、加拿大联合恐龙考察组在此发掘出一条蜥脚类恐龙化石,体长达30米,论长度仅次于美国34米的北美恐龙——“地震龙”,号称世界恐龙“亚军”,也是目前已知亚洲发掘出的最大恐龙化石,非常罕见。据专家介绍,在准噶尔盆地发掘出的恐龙化石,虽然没有四川盆地那么多,但在体型上比起四川恐龙来,普遍要大得多。
而另一个发掘地点宁夏则是首次进行恐龙化石的大规模发掘,从去年宁夏恐龙化石开始发掘,专家就对这里产生了极大兴趣,这里恐龙化石的发现将对地质学有新的贡献。
图为新疆五彩冠龙化石
恐龙发掘破解五大悬疑
徐星介绍,在宁夏发掘现场可能发掘出亚洲首具梁龙化石,这一发现将对地球板块漂移学说产生影响。而新疆发掘现场将有可能发掘出亚洲最长的恐龙化石。神秘的梁龙能否出现?发掘到的恐龙是否会是亚洲之最?本次发掘工作将解开五大悬疑。
悬疑
谁是亚洲恐龙之最
新疆昌吉发掘地点地处准噶尔盆地东南部,距离乌鲁木齐市约370公里,这是一个恐龙研究的经典地点,被称为“恐龙沟”。1928年,古生物学家袁复礼教授曾在昌吉奇台县境内的恐龙沟附近挖出一具水龙兽化石,迄今在亚洲尚属首次发现。1987年中加联合科考队又在昌吉将军戈壁附近发现了亚洲最大的恐龙化石——中加马门溪龙,其最大的一节颈椎有1.6米,颈肋长4米,估计它活着时体长可达到35米。2002年徐星教授与美国华盛顿大学的科研人员又在该地区发现了最早的霸王龙化石。
此次对昌吉“恐龙沟”的发掘早在2001年就开始了,从目前两个化石坑中出土的恐龙颈椎和肢骨化石看,有可能发现亚洲最长的恐龙。“颈椎和肢骨的横截面直径都很长,如果化石完整,很可能成为亚洲最长的恐龙化石。”
能否找到蜥脚龙头骨化石
新疆昌吉发掘地“1号坑”发掘的是一条长约11米的颈椎化石,属于大型食草龙的一种——蜥脚龙。这种恐龙由于脖子长,头骨轻且薄,形成化石保存下来的非常罕见。
据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专家介绍,目前世界上出土的蜥脚类恐龙头骨化石仅有一颗。此次发掘能否发现世界上第二颗蜥脚类恐龙头骨,人们拭目以待。
“恐龙沟”劫难因何而起
据专家介绍,在新疆的发掘地点,方圆几平方公里内的小山丘内都埋有恐龙化石,不仅埋藏量大,而且保存完整。这样的化石埋藏方式被称为“原地埋藏”,说明动物是快速死亡,被迅速埋藏的,很可能是因为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比如火山爆发或者洪水。
“恐龙沟”周围的山体里究竟还有多少恐龙化石?恐龙曾在这里集体遭遇了什么劫难?此次发掘可能揭开谜底。
能否揭开梁龙身世之谜
宁夏灵武发掘地点距离银川市约50公里,此次宁夏灵武的大型恐龙化石发现在宁夏境内尚属首次。
前年11月,灵武一些农民在一个小山丘上发现了一些奇异的骨头化石,当地文物部门将化石送到北京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人类研究所,徐星教授判断这是恐龙化石。
2005年4月,中科院古脊椎所的专家到宁夏灵武进行了发掘,截至目前,已经在山丘一侧三四百米长、一两百米宽的区域内,发掘出了7具恐龙化石。其中一只恐龙化石的关联性较好,完整程度达到61%,在目前发现的恐龙骨骼化石中,有一只恐龙的肩胛骨化石的长度就达到了1.8米。
最让人振奋的是一具恐龙化石不属于目前已发现的任何一个种类,是分类及系统发育关系方面的一个新的种属。而它所属的类型——梁龙类,也是在亚洲首次发现。这次发掘将为梁龙的演化和分布范围的确定提供新的信息。
能否复原大陆分离状况
此次新疆和宁夏的恐龙化石发掘,因为发掘的恐龙化石具有突破性,将对地球板块漂移学说产生影响。专家认为,通过对化石的分析,有望破解大陆分离学说中的一些疑点,复原大陆分离状况,找到今天大陆生成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