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书推荐

《曹冲称象》

2009-03-10 浏览量:5294

长春出版社>语文>一年级下册>教学资源包小学>教学设计

设 计 者明珠(长春市朝阳区45中学分校小学部)

课    题《曹冲称象》长春版实验教材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故事里的智慧”

教材分析:

   《称象》是一个民间方为流传的历史故事。课文通过对曹冲称象的具体方法和步骤的介绍以及与大臣们方法的对比,表现了曹冲爱动脑筋,善于观察,富于联想的品质。故事情节曲折生动,引人入胜,语言通俗易懂。教学时,要避免分析,而应该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启发思考,鼓励学生创新,训练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

   低年级的小学生喜欢听故事,爱动手,好奇心强。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引导学生在掌握字词,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进行充分的讨论交流,动手实践,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

教学目标:

1、 认识“称、象”等13个生字,会写“再、象”等6个字。能用“一边……一边……”说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读好对话表达的意思。

   3、喜爱曹冲这位爱动脑筋的想办法的小朋友,能从他称象的故事中受到启发。

   4、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愿意主动给家人讲《称象》的故事。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中句子所表达的意思。

教学准备:

        字词卡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谈话,导入新课

1.出示“秤”的图片

启发谈话: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对,这是秤,它是用来称量物体的重量。但是它对所称量物体的重量是有要求的。如果物体太重,超出它的称量范围,“称”就不适用了。

2.出示“大象”的图片

请同学们描述大象的样子。出示“大象又高又大,身子像堵墙,腿像四根柱子。”象这么大,到底有多重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古时候称象的故事。

3.板题质疑:

板书课题,读课题,认识生字“称、象”围绕课题,你想提出什么问题?(谁称象?为什么称象?怎么称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习生字。

    1、学生轻声自读课文,要求画出生字,读准字音,不丢字,不掉字。

    2、指名读课文。强调重点字的读音:如“称、造、秤、得、倒”等字的读音。

    3、利用生字卡片,同桌之间互相指认生字,适当用生字练习组词或说话,共同识记。

    4、小组同学合作,帮助认字有差距的同学学会生字。

三、细读深究,突破难点

师:这个故事发生在古时候,那时科技不发达,只有一种秤,(多媒体展示古时候的秤的图片)这样的秤怎么能称象呢?

1.找出有关官员称象方法的句子。(多媒体显示内容)小组讨论:官员们的办法到底好不好呢?不好在哪里?汇报交流。

2.曹操听了是什么态度呢?(显示:“曹操听了直摇头。”品读这句话,理解“直”在这句话中的意思,并练习用“直”说话。)

3.了解曹冲称象的过程。

(1)找出写曹冲称象方法的句子,读一读。

(2)用多媒体课件演示称象过程。说一说曹冲称象的方法和步骤。(同桌互相说,再指名说。)

(3)出示填空,加深理解。

把大象( )到一艘大船上,看船身( )多少,就沿着( ),在船舷上画( )。再把大象( ),往船上装( ),装到船( )到( )的地方为止。然后,称一称船上的( ),( )有多重,就知道( )有多重。

4.小组讨论:

(1)曹冲称象的方法好在哪里?(引导学生与官员所提方法比较。出示“曹操的儿子曹冲才7岁。”让学生感受曹冲的聪明。品读这句话,并用“才”练习说话。)

(2)曹冲是怎样想出这个办法的?(引导学生明白曹冲称象的方法不是凭空想出的。第一,是听别人议论,受到了启发;第二,是他平时注意观察,勤于动脑的结果。)

5.汇报交流。

四、拓展延伸,总结全文

1.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能说一说吗?

2.读读课文后边学习伙伴的话,说说要是让你称象,你会用什么办法?

3.小结。

五、作业:(选择其中的一项完成)

1.请你写几句话夸夸曹冲。

2.用在课文中学到的办法做一做实验。

3.把这个故事讲给周围的小朋友们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