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鹅》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东师中信实验学校 张敏
教学目标:
1.认识“浮”“掌”“清”“波”“工”“红”六个生字,会写“毛”“工”“红”三个生字;认识新部首“纟”。
2.借助诗中表示颜色的词感受色彩美,体会古诗所表现的意境。
3.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
教学重点:
认识六个生字和一个新部首,会写三个生字。
教学难点:
感受色彩美,体会古诗所描绘的美好意境。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朗读古诗的前两行,复习所学生字及诗句。
【设计意图】
更好地复习旧知,有利于新旧知识的衔接。
二、多种方法,趣味识字
(一)结合插图识字,感受色彩美
1.出示没有颜色的插图,请学生借助后两行古诗装扮这幅插图。
2.自由读古诗后两行,找出表示颜色的词。
(1)白色
在这幅图里,哪里应该是白色的?从诗中哪个词知道的?读一读这个词。
学习“毛”字。齐读字音,学生交流识记“毛”字的方法。通过观察同桌的脸为“毛”字扩词。复习学过的成语“九牛一毛”。
(2)绿色
在这幅图里,哪里应该是绿色的?从诗中哪个词知道的?齐读这个词。借助插图讲解水的两边是碧绿碧绿的树,树的倒影映在清澈的湖水中,使本来没有颜色的湖水呈现出了绿色。
(3)红色
通过“绿”和“红”字的对比,学习新部首“纟”,书空“纟”。
用笔画摆字的方法学习“工”字。通过图片为“工”字扩词,并用带有“工”字的词语练习说话。
“纟”和“工”组成“红”字。拼读字音,指导书写“红”字。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在红色的事物中,什么最漂亮。
学习“掌”字。白鹅身上什么是红色的?开火车拼读字音。通过做动作——鼓掌,为“掌”字扩词。
3.生字回文,读一读带有颜色的后两行古诗。
【设计意图】
首先通过圈画表示颜色的字,使学生透过有颜色的字感受色彩的直观美;然后通过回文寻找表示颜色的词语,在色彩绚丽的图画中理解颜色的视觉美;最后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来品味色彩的意境美。通过这样的层层深入,使学生对色彩的美逐步由感知到理解最后到抒发。
(二)借助实验识字,发现生字规律
1.借助旧字“青”学习新字“清”,读准字音,出示一杯清水,理解“清”字含义。
2.做实验学习“浮”字。
在这杯水中分别放入羽毛和石子,说一说自己的发现,了解“浮”和“沉”是一对意思相反的字,体会“浮”的意思。
3.做实验学习“波”字。
向清水中吹气,说一说观察到的情形,学习“波”字。男女生比赛的方式读准字音。
4.通过比较,找规律
观察这三个字,说一说自己的发现。带有“氵”的字都与水有关,扩展带有“氵”的字。
【设计意图】
在这个教学环节里,教者采用了老字带新字,直观实验的识字方法,多种识字方式的采用既增强了识字教学的趣味性,又使识字教学变得直观生动。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识字能力。
三、快乐游戏,巩固识字
1.将古诗中的生字取下,请学生读准,并送生字宝宝回家。
2.齐读古诗。
【设计意图】
教师创设送字宝宝回家的游戏,实际是在取下生字和送回生字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有效地巩固识字。
四、激发想象,诵读古诗
1.想象一下,这幅图中还可能有什么颜色的什么事物。
2.想象美丽的画面,诵读古诗。
【设计意图】
在想象中扩展学生的思维,在描述中发展学生的语言。激发学生对色彩美的感悟,培养学生对古诗意境美的领悟。
五、课外延伸,填充颜色
为书中71页的插图涂上颜色,加深对诗句的理解。
【设计意图】
学生通过对古诗的学习,已经理解了古诗中所描述的色彩美,通过涂一涂这个教学环节,使学生对色彩的感悟更加内化为自己的个性理解,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