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书推荐

在冬天里——3 雪孩子

2008-09-09 浏览量:4620

长春出版社>语文>教学用书>一年级上册>教学资源包小学

11—3 雪孩子

教材分析

1.文本解读

    当看到《雪孩子》这个题目的时候,人们一定会想到一部国产动画片——《雪孩子》。动画片讲述了两只兔子和一个雪人的故事。冬天,兔妈妈和小兔在家门口堆了一个雪人,给它取了个名字叫雪孩子。当兔妈妈出去找萝卜的时候,雪孩子获得了生命,动了起来,小兔非常高兴,他们整整玩了一个下午,他们成了很好的朋友。小兔玩累了回到房子里去睡觉,雪孩子就在这个对于它既熟悉又陌生的世界里自由地玩耍。当它回来的时候,看见房子着火了,而小兔还在里面睡觉。雪孩子为了救小兔不顾自己的冰雪之身冲进着火的房子,小兔救出来了,而他自己却融化成一片雪水。小兔醒过来发现是雪孩子救了他,痛哭着扑倒在融化的雪水中。这时兔妈妈回来了安慰着小兔,指着雪水被阳光蒸发的水蒸气说:“你看,雪孩子不是和我们在一起吗。”这时一个蒸汽形成的雪孩子,微笑着飘向远方。这篇课文就是根据这个童话故事改编的,全文共7个自然段,简要地描述了故事的主要内容。表现出雪孩子为了救小兔不惜放弃了自己的生命,他的来之不易的生命。从而让人们感受到雪孩子的生命尽管如此短暂,但是它的意义却非常的伟大。

    课文经过改编之后,只是以精练的语言描述了故事的梗概,但是仍能让人受到感动,而且,故事的顺序清楚,段与段之间联系紧密,尤其是插图的合理搭配,读后让人觉得回味无穷。

2.教学价值

    雪孩子是这个童话故事中的主人公,它不仅能让人感觉到它的精神的可贵,更能勾起冬天里人们在户外玩雪的快乐。正像动画片《雪孩子》的主题歌中所唱:“雪花,雪花,洁白的雪花。飘呀飘,飘呀飘,给大地披上银纱。雪花,雪花,可爱的雪花。转呀转,转呀转,伴随我一起玩耍。来吧,来吧,小白兔快来吧,来滑雪,来滑雪,让歌声一路飞洒。啦啦啦,有了朋友多么快乐。转呀转,转呀转,田野森林都是我的家。”读着这个童话故事,学生的思绪也一定会被带入美丽的冰雪世界,这也恰恰体现出这篇课文在板块中的作用。当然,这个故事重点承载着识字任务,而且属于典型的随文识字,在教学中还应充分发挥这一资源,引领学生识字。

    童话故事是学生比较喜欢的一种文学样式,生动的故事情节可以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学过这篇课文以后,可以引导学生复述故事内容。在此,生动、形象的插图可以发挥其辅助功能,插图以连环画的形式揭示了故事的主要情节,学生看着插图,便可以轻松地复述整个故事。

教学目标

    1.会认12个生字,会写“她”“合”“边”“从”“己”“化”“朵”等7个字。认识2个新笔画和1个部首。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借助插图复述课文。

    4.体会雪孩子美好的心灵。

教学建议

(一)教学准备

1.生字、生词卡片。

2.《雪孩子》的动画片。

(二)教学思路

    这篇课文属于典型的随文识字,一直以来,低年级的大部分教师都存在着一种理解,“随文识字”就是在感悟课文时认识生字。但同时也有着这么一个困惑:这样一来,一篇课文往往会被切割得支离破碎。那么,究竟该怎样随文识字呢?首先要正确认识识字教学。尤其是要求会认识的字,不要过分注重字形的分析,应强调整体上记忆,个别有规律的可以分析,但适可而止。要求认识,不一定很精确地记忆,以后见到这个字能猜测出来也是可以的,更不要见字就组词,没完没了地拓展。所以,在教学的时候,通过反复与生字见面的方式让学生识字,应该是主要的教学手段。教师不要急功心切,不要指望着一课的生字,在一节课内都让学生掌握,其实也是不可能的,允许学生之间有差异,允许在以后的学习中逐渐地巩固。

    就这篇课文而言,根据学生的识字心理可以分成四个阶段:初读感知阶段——随文理解细化阶段——复习巩固阶段——指导写字阶段。

1.初读感知阶段。

    随文识字是从文入手的,学生面对的生字都不是孤立的,也就是有一定的语言环境。在语言环境中识字,这是随文识字的优势。既然有语言环境,大部分生字学生就自己能解决,比如联系上下文猜字、借助拼音等,所以,我们认为学生进入课文阶段,教师先不要范读课文,因为教师一范读,学生凭借临时的记忆,大部分字就顺下来了(临时记住的字,称为“假认识”),这样学生在自学生字的时候,就忽略了很多本来不认识的字。如果教师没有范读,开始就让学生自己读书,那么一遇到生字学生就要动脑去解决(这里也可能出现以前学习过又忘记的字)。学生自己尝试解决,经历了一个不会到会的过程,会在自己的头脑中留下深刻的烙印。这个阶段主要是让学生读准字音,初步感知字形,允许模糊记忆。初步感知阶段可以分为以下几步进行:学生自读(圈出不认识的字,想办法解决)——同桌互读(这也是一种识字方法:听读识字)——教师把本课生词从课文中摘离出来让学生认读(初识字义)——把单字从词语里摘离认读(正音)——检查读——全班读。

2.随文理解细化阶段。

    通过第一时段的教学,学生初步读准字音,感知了字形,但对生字还没有完全地把握。所以,要让学生进入生字的具体细化阶段。在什么时候细化合适呢?有三种处理方式,一是放在学文之前,二是学文之中,三是学文之后。三种方式各有利弊。学文之后再认读生字,这样操作的好处是经过了反复地读文,对字形的感知越来越加深,但对字义的理解尚欠缺;学文之前就记忆字形,这样操作的好处是为学文打下良好的基础,但缺乏语境,认读记忆很死板。当代的识字训练艺术的重要特点之一,便是注重学生的整体语文素质的提高。这要求识字训练应当有机地和阅读等其他语文训练结合起来,在整体发展中求得最佳效果。边读文边识字有利于识字与语言环境的结合,还能为理解文本提供有力的帮助。在这个阶段,应运用多种方法解字义,随文理解识字,感受汉字的奇妙。教例:如学习“旺”和“合”字,可这样进行,(师)小白兔往火里添了一把柴以后,火有什么变化?(随着学生的回答,师板书:旺)(师)你们看,“旺”字有个什么部首?为什么?(在此引导学生根据部首猜出字义)(师)可这个时候,小白兔却在干什么?(借助学生的发言,师板书:合)(师)你会写这个字吗?那就在练习本上写两遍。(师)你能给“合”换个词吗?(引导学生理解合就是闭的意思)你们替小白兔着急吗?那就快来读读这句话吧!(指导学生读出语气)这一教例中,把汉字放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和句子联系起来,使汉字的形、音、义三个基本因素紧密联系,采用生动活泼的形式,深入浅出地、形象生动地把识字与写字训练的部分目标,融入到读解课文中去,是符合语文学习规律的。再读课文时,还可以结合句子、联系上下文进行字义的理解,也可以通过比较、借助插图以及直观实物去理解。

    汉字中的每一个常用字,几乎都蘸满了文化琼浆。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注意把汉字的工具性和文化性统一起来,重视文化,尤其是思想感情在语文课当中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在阅读教学中,恰如其分地运用各种方法分析汉字,使识字教学在阅读的语言情境中获得生命。

3.复习巩固阶段。

    根据记忆的规律,是由模糊到精确的,但要经历一个反复呈现的过程。学生能不能记住生字,经常复习与巩固很重要,学生记得快忘得也快。所以每隔时段教师要让学生再次认读。在操作上,可以分析完字形就认读,也可以学完课文之后,再次认读。认读的方式要多样化,趣味化,如采取游戏的方式(找朋友、开火车、摘苹果)。其目的就是让学生再见面。我们主张每课都识字,每课都认读,要不断地强化识字过程。

4.指导写字阶段。

    写字也是对生字的巩固,教学时不要为了写字而写字。教材关于写字的安排,有的字是本课出现的新学的字,有的字是以前课文出现的学过的字。那么对于学过的字,孩子是不是就记忆扎实了呢?这也不一定,所以即使学过了也要注意复习巩固,可让学生说说,这个字是怎么记住的。要求会写的字,不仅要牢记字形,还要懂得意思,所以,对这类字,教学时应该拓展一下,如组词、说话等。写字指导要严格要求,首先让学生自己观察,自己找规律,以及提出注意的问题。教师再根据学生的情况,适度地点拨、讲解。一定要注意结构、笔画、笔顺、起笔、收笔等。如写好“化、她”关键是注意左右结构,左窄右宽,“竖弯钩”落到竖中线上,其中“化”注意“撇”要出头。写好“合”“朵”注意上下结构,“横”落在横中线上,其中“朵”的第二笔是“横折弯”,不是“横折弯钩”。教师的范写很重要,每一笔要让学生看清楚。在实际操作中,有的老师往往忽略写字过程的指导,盲目地操作,比如,有的学生根本就没看老师是怎么写的,还有的老师站的位置不对,写字时挡住了学生的视线。有的甚至用课件代替写字。教师要注意学生写字卫生习惯的养成,要经常地提醒。每个字写字数量不易多,但要有质量,也就是写一个像一个。写字后,教师注意检测与评价。以上是对识字、写字的几点建议,关于阅读也有几点想法:

1.创设情境,整体感知。

    “这篇课文写了雪孩子的什么事呢?”由这个问题引出悬念,然后可以播放动画片:大雪无边,快乐无限,学生仿佛置身于雪的世界里。这时,可以加上老师动情的朗读,使学生欣赏和了解语言所描写的事物,体验作者所抒发的情感。再让学生快速地查找,使学生对全篇课文有个宏观的把握,知道本课有7个自然段并配有6幅插图。

2.阅读感悟,理解课文。

    有了刚才情境创造出来的基础,学生自然会对课文产生喜爱之情。继续让学生读第一自然段,教师再范读,再指名读。通过读,使学生尽情地领略大自然的美丽,领略雪的风采。接着提出问题“从哪里可以看出雪下得很大?”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寻问题的答案,进而培养学生认真读书的好习惯。“下个不停,一连好几天”等词语都是说雪下得特别大。第二、三自然段请同学们讲插图的意思,再结合画面的内容,体会小白兔往火里加柴的原因。这里主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概括能力、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能力,发展思维。

    针对后几个自然段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雪孩子哪里去了?”“雪孩子还会回来吗?”这几个问题很关键,可以让学生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来学习。毕竟是低年级的学生,教师要深入到各组,适时地进行引导和点拨。这部分一定要重点进行朗读训练,伴着优美的音乐,看着动画片,体会“一朵很美很美的白云”所描述的意境,体会雪孩子崇高的品质以及小白兔的快乐与忧伤。

4.教师讲解,突破难点。

    为了突破难点,提出问题“雪孩子化了以后为什么会变成白云呢?”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知道在一定温度下雪遇热会化成水,水蒸发到空中就成了云。接着提问“文中哪个词语是说这种现象的呢?”“飞”是文中的点睛之笔,这里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概括能力。

5.朗读课文,加深感悟。

    可以让学生采取任何一种自己喜欢的方式来朗读课文,如看动画片读、个人读、小组读、自由读、默读、和喜欢的小朋友一起读、演课本剧等,以加深对课文的感悟。

(三)课时安排与内容分配

1.课时安排:3课时。

2.内容分配:第一课时安排学习前四个自然段,会认7个字,会写2个字;第二课时安排学习后三个自然段,会认5个字,会写5个字;第三课时安排复习和课后练习。

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本课涉及到雪与云相互变化的知识,一年级的小学生虽觉得有趣却又不易理解,教学时教师应主动讲解,使学生了解这一常识。

    本课活动有一项是“合作表演”,虽说这个形式学生们喜闻乐见,但是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毕竟有一定难度。为了使学生们表演得生动有趣,教学时教师可以先放动画片,然后引导学生模仿动画片分好角色,添加人物间对话,如第二段可以添加兔妈妈临走前交代小白兔与雪孩子玩的对话;第三段也可以加小白兔与雪孩子的对话等等。此外,表演时要配上相应的动作。

相关资料

    童话:儿童文学的一种,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由于童话故事情节神奇曲折,生动浅显,对自然物往往做拟人化的描写,能适应儿童的接受能力。

    水的变化:水像个千面女郎,或聚成大海,或汇成长河,或幻化出云、雨、雾、露、冰、霜、雪……一般说来,水是流质,以水、雨、露、雾的形态出现;可是当水遇冷就变成固体,如冰、雹、霜、雪;而冰、雹、霜、雪受热后又会融化成水,继而蒸发成气体,升到天上凝聚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