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教材分析
1.文本解读
本课是本板块中最后一篇象形字归类的识字课。课文的组合方式与前几篇课文相同,也是由六幅图画组成(六个汉字的字理图画)。这六个汉字都是与庄稼有关的。一棵根深叶茂的大树的形状和“木”的象形字;许多米粒的形状和“米”的象形字;两根并列的竹子和“竹”的象形字;瓜叶、瓜藤、瓜茎、瓜的形状和“瓜”的象形字;一棵结满果子的果树的形状和“果”的象形字;一株结穗的植物和“禾”的象形字。图画与文字展示了字形和字义的关系。课文还配有一篇小韵文,是由这些具体的词汇描绘出的一幅生机盎然的田园风光图。
2.教学价值
本课是这一板块的最后一节课,在学习了前几课的基础上,学生们已经逐渐了解了字理识字的方法,对于图形和文字的关系并不感到陌生。因此在学习的方法上,相对来说比较熟悉。所以这一课,既要完成本课学习任务,同时也应该把前面所学的内容进行适当的总结复习。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6个字,学会一种笔画。
2.正确、流利地朗读并背诵韵文,感悟大意,积累词语。
3.了解汉字的演变过程,产生学习汉字的兴趣。
教学建议
(一)教学准备
1.字理图、生字卡片或教学课件。
2.有关瓜果的图片。
(二)教学思路
1.创设情境,识记生字
(1)在观察中识字。
这课与前面的课有很多相似之处,主要部分还是字理图示和文字。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并通过观察把图画与字形联系起来,使图画与字的音、形、义结合起来。
在学习之前,教师可以把前几课中的字理图示帮助学生作以回顾,然后出示这课的汉字图画,学生通过观察图画,猜一猜像什么字,如果学生能猜出来,再启发学生说说是怎样猜出来的,从而感受汉字的演变过程。
(2)在诵读中识记汉字。
韵文教学可以由教师创设一个田园风光的情境。通过语言描述或简笔画等方法,带学生进入韵文所描绘的情境之中,然后将认识事物与识字结合起来。
朗读指导。在初读课文时,要先把词语读准,以识字为主,在读准字音后,再把词语读连贯,然后注意末尾的韵脚,突出韵律感。
如果学生对竹林、木筏、稻花、小麦等词语不理解,可结合图画、借助多媒体课件等方式帮助学生体会,或在学习生字时,通过图画,结合字义联系实际来理解。
在熟读之后,启发想象,感受意境,在语气上要读得轻快、读得喜悦,表达出对田园丰收景象的赞美之情。
再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比如接读、拍手读、小组读、个人读、男女生互读等方式,达到熟读成诵。
2.指导书写
(1)先观察。写字部分也有一定的规律,这课的生字除了“竹”外,都有撇和捺,注意撇稍低,捺稍高的原则。注意“瓜”的笔顺,而且强调书写时不要丢掉点。指导注意“瓜”的笔顺。同时可以把“木、禾、米、果”进行对比,然后找出它们的异同。可以在比较中识记汉字。
(2)再范写。重点指导“瓜、竹、果”三个字。
竹:注意两个撇的高度和长短的变化。
瓜:上撇平短,左撇竖长,捺与撇对称。
果:先写“曰”,再写“木”,一横一竖分别压在横中线上和竖中线上,撇捺要舒展。
3.活动提示
“读一读,比一比”。此题为形近字的比较,目的是为了巩固所学生字,教学时,在读正确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区分字形。可以采用组词的方法来帮助学生记忆字形。“禾”与“和”一组,一定要注意“禾”字做偏旁的变化。“动脑筋填空”。这道练习题的关键是鼓励学生通过观察去寻找和发现规律——合体字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部分组成的。而且要引导学生注意“禾”“木”做偏旁的变化,以免在括号里填上“禾字旁”。
“看一看,填一填”。需要注意的是图和词语要一一对应起来,把认识事物和认识汉字结合起来。还可以让学生简单介绍介绍各种瓜,最后在中间填上这些瓜果的总称“瓜”。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可以全班介绍,也可以小组内或是同桌之间,把课前收集到的“瓜果”图片互相介绍,并根据实际情况分类。如按蔬菜、水果分,也可以按形状,或味道分。还可让学生继续收集然后交流。
(三)课时安排与内容分配
1.课时安排:2课时。
2.内容分配:
(1)第一课时:识字、熟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指导背诵。指导书写2个字。
(2)第二课时:巩固识字,指导书写另外四个字。指导完成课后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