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书推荐

人类的朋友——4 鸟

2008-11-21 浏览量:5014

长春出版社>语文>教学用书>三年级上册>教学资源包小学

9—4

教材分析

    这是第九板块的最后一篇课文,选的是唐朝大诗人白居易的一首诗《鸟》。这首诗用平白如话的语言、生动形象的比喻,告诫人们要爱护鸟类。从这首诗可以看出,我们的祖先早就有“环保意识”,其中“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望母归”已经成为爱护鸟类的宣传语。可以看出爱护大自然是人类的共同的愿望。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理解作者爱护鸟类的愿望,告诉学生从小要热爱大自然,保护鸟类。

2.认识3个生字,会写4个字。掌握1个多音字“骨”以及“莫”“巢”的字理演变过程。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建议

(一)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教学挂图,有条件的播放有关鸟类的多媒体课件和爱护鸟的公益广告。

(二)教学过程

1.识字与写字

(1)要注意读准字音的字:“骨”是多音字,既是“骨头”的“骨”,还是“花骨朵儿”的“骨”。“骨气”一词中也应该读三声。“巢”是翘舌音,不能读“”。“莫”的韵母是“”,不是“”。

    运用字理识字的方法识字:“巢”如书中图画所示,意思是鸟在树上搭建的窝;古文的“莫”字,由“日”和“木”(或“草”)组成,像太阳(日)落入草木丛中,表示日落时分,白昼结束,夜晚快要来临,其本义指傍晚、黄昏,也指日暮的“暮”(“暮”是“莫”的后起字)。莫有“日落”“太阳已尽”之义,引申为“无”“没有”之义,又用做副词,意思是“不”“不要”(如“高深莫测”“莫愁”)。古文的“骨”字将甲骨文简省,下边又增添了一个“肉”字,表示骨乃肉相连、包裹之物。“骨朵”本指古代一种棍棒类的兵器,因其形状如人体上的棒骨而得名,现转指未开放的花蕾。

(2)写字指导

    般”字左边的“舟”横不出头,“骨”字上边的横折不要丢掉,下边的“月”字做字底时,一撇变为竖。“巢”上边三个撇折注意方向不要弄错。

2.阅读指导

    古诗教学重点在于朗读和感悟。因此,在教学古诗的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对朗读的指导。通过读来整体感悟诗的内容,即整体输入,整体输出。切莫把古诗掰开揉碎,一个词一个词地抠,一句一句地理解。其实,在指导学生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学生能大概说出诗的基本意思,大体理解诗歌所表现的主题就可以了,教学精力应放在多读多悟上。教学中可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播放动物界母子情深的录像,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感悟诗意。

3.朗读指导

    古诗教学要注意节奏,一般来说,七言古诗的节奏为“二二三”,即:谁道/群生/性命微。

    在指导朗读这首诗时,要注意突出一个“情”字,诗人用母子之情来劝告人们不要伤害鸟类。教师在导读时,可以让学生变换角色体验这种母子之情。

4.活动提示

(1)“背诵这首诗”。目的在于引导学生积累语言,感悟古诗的语言美和诗中蕴涵的情感。古诗中没有生字,建议通过抄写的方法强化记忆。

(2)“读一读,写一写”。这部分内容是巩固认字和写字的成果、积累词语。要求所有的词语都要会读、会写。教师也可以对这部分内容作适当延伸,提高要求。如用“劝告”说话等等。

(3)“查字典,理解下面字、词在课文中的意思”。建议在课堂教学时进行。在学生把诗读熟后,可以让学生提出不懂的字词,教师通过指导学生查字典、结合上下文来理解诗句的意思,大致说得通即可,不必过分强调准确性。

词语解释:

道:说。

莫:不要。

一般:一样,同样。

    诗意:谁说这群小生命微贱,它们和人有一样的骨肉,有一样的皮毛。劝你不要打枝头上的小鸟,它的孩子在鸟巢中正等待母亲归来。

(4)“想一想,说一说”。目的在于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来谈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如有的学生遇到过类似的情况,或自己养过小鸟,调动这些课外资源会让学生的发言更加具体、真实,能更好地理解诗中表达的“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望母归”的真挚情感。第二问和角色对话,让学生通过变化角色,体会出诗人以情动人,不空洞说教的诗歌特点。

(5)“积累”。教师要指导学生大声朗读,让学生大致说说诗的意思,不要过多讲解这首诗,能读熟、背诵即可。给诗配画、讨论可以随背诵进行。

5.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这首诗简单易懂,教师要通过指导朗读,在读中感悟理解的方式进行教学,不要对古诗作过多过细的讲解,也不要对古诗的主题作过多的升华,最伟大的道理往往是最朴素的。多诵读、多感悟是学习古诗最好的方法。记住:很多感悟是通过朗读获得的。另外,结合课文后面的积累背诵的内容,建议教师在学完本课后,搞一次爱护鸟类、爱护自然的诗歌朗诵会,一来可以丰富学生的积累,二来可以从多角度体会我们要爱护自然、爱护动物的内涵。

相关资料

    1.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山西人。曾当过苏州、杭州刺史。代表作有《长恨歌》《琵琶行》《卖炭翁》等。

2.字理图

 像人骨形,加肉(月)表示肉附在骨。

表达 写一种小动物

教材分析

    这是一次习作练习,要求学生写一种小动物,内容不限,体裁不限,要求学生认真观察,把小动物的样子、生活习性及可爱之处写下来。题目自拟。

    在这次练习中,没有指定的文题,没有限制必须写某一种动物,也就是由学生自己选择描写的对象,要指导学生选择自己所熟悉和喜爱的动物,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把它的生活习性和可爱之处写出来。也可以观察家里养的小动物,把每次观察到的记录下来,写一份观察日记。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热爱生活、保护小动物的思想感情。

2.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写一种小动物。

3.培养学生不写错别字,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教学建议

1.仔细观察,积累素材。

    同学们见过不少小动物,但首次动笔写动物,还不知道写哪一种、写什么。怎样写呢?要先进行观察筛选,想一想:自己最喜欢哪一种小动物?为什么喜欢它?它有什么独特的地方?教师要提前一到两周布置观察作业,也可以给一些观察的小提示。对于家中没有饲养小动物的同学,可以让他们到亲戚朋友家或公园里去观察,还可以通过看电视观察到。观察时要仔细看、用心记。还可以阅读有关这种动物的知识。头脑中积累了一定的素材,下笔时才能心中有数。

2.教给方法,记录素材。

    观察是基础,要注意观察过程中的指导。可以用写观察日记的方法记录观察到的素材。还可以用设计好的表格,分类记录观察到的内容。

3.抓住特点进行叙述。

    题目要求从“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这两方面来描述小动物。写出动物的外形特点,如外部的形状、肤色、神情等,描述时,可按先整体后部分的顺序,或者按头、身子、四肢、尾巴的顺序介绍。动物的生活习性包括吃、行、住、玩等方面。

    在教学时,可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先说一说要描写的小动物,也可在小组内进行交流,然后再落笔书写。在书写时,注意使用标点符号,不会写的字要通过查字典来解决,尽量不写错别字}。

4.排:1课时。

    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本次习作中,教师不要限制学生描写对象的范围,要重点指导学生怎样观察小动物。

    1.观察时要注意顺序。从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入手,让学生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顺序进行观察。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按照“整体——部分——整体”的顺序设计观察,引导学生运用这一顺序观察。

    2.观察时要善于抓住事物的特点。观察的目的是正确认识被观察的事物。而抓住观察的事物的特点,是正确认识被观察动物的主要标志。动物界中的鸟兽鱼虫千姿百态,有的飞、有的跑、有的爬、有的游。指导学生观察时要注意发现特征,抓住特点。如观察动物的“眼睛”,猫的眼睛是绿的,绿得发亮,同一只猫的眼睛在不同的时候、不同的情况下又不相同,夜里捕鼠时睁得又大又圆,白天在阳光的照射下,却眯成一条线。又如,兔子的眼睛是红的,像两颗红宝石;鸡的眼睛是黑的,天一黑就看不清东西。这样,学生在观察时,通过比较分析,不仅能着重看清事物的主体部分,而且能看清事物的全部与各个部分。

    3.观察时,要重视培养想象力。想象力是种特殊的思维能力,观察中的想象,可以补充与加深对事物的认识。如指导看图作文时,要着重指导学生细致、立体地而不是粗疏、平面地观察画面,把事物同一定的“时间”“空间”联系起来,引导学生“重视”画面,启发学生从事物的画面想象出动听的故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