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 浪 花
教材分析
1.文本解读
《浪花》是一篇精美的散文诗。课文用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海边特有的景致,语言优美,音律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
课文以第一人称“我”来写在海滩上玩耍时的所见和所做。在“我”的眼里,海边的沙滩是一个神奇的好地方,奔腾的浪花就是一个个可爱又淘气的娃娃。在第一自然段中,浪花们轻轻地跑来了,悄悄地搔痒“我”的小脚丫,“我”笑了,笑得流出了眼泪。这时候,浪花便跑回了家。你看,孩子和浪花玩得多有趣啊!
在第二自然段中,浪花又回来了,而且给“我”带来了礼物——雪白的贝壳和青青的小虾。浪花为什么带着礼物回来了?因为喜欢刚才和它们一块儿玩耍的小朋友,所以捧来了礼物留作纪念呀!
这有了生命的浪花让海边玩耍的孩子从心里笑开了花,所以,在孩子的眼里它们不是浪花,就是一群淘气又可爱的娃娃。本文的作者正是抓住儿童对周围事物的独特体验,成功地运用了拟人的手法,以第一人称“我”来写在海滩玩耍的情景,具有很强的亲和力,童趣表现充分,有利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教学价值
本课教材包括4方面的内容:一篇课文、一幅插图、一张识字表和写字表,还有4道课后练习题。
本课是这一板块的第二篇课文,又是一篇小散文。对于大多数儿童而言,大海是蔚蓝的,是无边无际的,在海边的沙滩上玩耍有无穷的乐趣。因此,看到大海,在沙滩上玩耍是孩子们十分向往的。在教学本课的时候,要很好地利用学生的这种向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篇课文语言生动,音韵和谐,很适合朗读,是训练朗读的好材料。在认识生字的同时,采用多种形式来读,结合语句展开想象,读出对浪花的喜爱,读出童趣,达到熟读成诵。
文中配有一幅插图,一个小女孩提着篮子在海滩上高兴地跑着,浪花正涌向她的脚下,沙滩上还有贝壳……这幅图与文章内容相符,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先引导学生观察图画,再读课文。这样对学生展开联想会有积极的作用。
课后练习中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你喜欢的句子背下来”,是引导学生积累好的词句。“读一读”这部分内容是对生字的巩固练习,也是对词汇的积累。“还能说几个这样的词语吗?”这个训练是引导学生复习课文内容,还是积累词汇。都是关注词语的积累,可以考虑采用不同的方式,比如小游戏之类的生动有趣的方式,猜一猜、找一找、读一读等。可以结合具体的积累内容适当拓展。比如让学生想一想,“贝壳”除了可以用“雪白的”来形容外,还可以怎样形容?“小虾”可以用“青青的”形容外,还可以怎样形容?“娃娃”除了用“淘气的”形容外,还可以怎样形容?这样的训练,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起到开阔视野的效果。
“提问题”的练习题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叫学生学会思考和提问。教师要鼓励和引导学生提问。可以问自己不明白的,也可以问由课文内容想到的。教师要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0个生字,读准字音,了解字义;认识1个新的部首,了解“走”和“贝”这两个字的演变过程。会写本课的5个字,努力做到工整、干净,间架结构合理。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选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背诵下来。
4.学习提问题。
教学建议
(一)教学准备
1.要求会认的字的卡片。
2.“走”和“贝”字的字理识字课件。
(二)教学思路
本课要求认识的10个汉字,有8个集中在第一自然段中,而且10个汉字所表达的意思都是孩子们十分熟悉的。因此,在教学本课生字字义的时候,要注意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在本课教学之初,可以先从看课文插图入手,请学生说一说在画面上看到了什么。学生在观察和讲述的过程中,就初步感知了课文内容。
因为第一个自然段中包含了8个要认识的字,所以,本课可以采用集中识字和分散识字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识字。首先从集中认识第一自然段中的8个汉字开始。
“浪”“沙”“泪”偏旁相同,联系在《咏鹅》认识的带有“氵”的字,再引导学生根据它们的构字特点识字。
认识“眼”字的时候,可以采用“老师说,你来摸”的游戏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来识记。认识“丫”字的时候要教会“丷”,因为八字部是“八”字倒过来的,所以也叫“倒八”。“眼泪”“脚丫”“家”这些词语表达的意思都是大家十分熟悉的,教学中,也可以适当展开,引导学生学习表达。比如,认识“家”字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说一说,浪花的家在哪里?自己的家里有哪些人?小鸟的家在哪里?还可以通过“脚”和“脚丫”“小脚丫”进行比较,引导学生从中发现和体会到童心和童趣。“走”是一个动作,可以通过学生的动作演示的方法来识记。在教学过程中,出示字理图,教师简单说明演变的过程。
集中识记这8个字以后,要指导学生朗读第一自然段,其中“沙”是翘舌音,“走”“才”是平舌音,“家”是三拼音,在读课文的时候要读准字音。在指导读好“轻轻地”“悄悄地”“哗哗哗”等叠词和拟声词的同时,也要适当指导,使学生体会到这些词语在句子中的作用。如“迈着步子”与“迈着轻轻的步子”比较,体会到“轻轻”是说浪花卷上沙滩的响声很小。“搔痒了我的小脚丫”与“悄悄地搔痒了我的小脚丫”比较,体会“悄悄”是说浪花轻轻地溅到“我”的脚上,给“我”一种痒痒的感觉,表达了“我”把浪花看成淘气的娃娃,对浪花特别喜爱的感情。这样会有利于学生读出趣味。
第一自然段中的生字较多,读的方式要灵活。读词语,读句子,读段落,单人读,小组读,反复多次地读,促进生字的掌握。
学习第二自然段的时候,先学习“雪”和“贝”字。因为北方的孩子对“雪”很熟悉,教学的时候可以采用猜谜语的办法来学习“雪”字。如:“大雨落在横山上”。教学“贝”字的时候,如果没有做课件的条件,也可以先画一个贝壳,让学生说一说这是什么,然后画出“贝”字的演变过程。之后,给学生简单介绍古人用贝类的壳做货币,所以,古人把贝类看成贵重的物品,因此“贝”有贵重之义。
教学这两个字的时候,还可以运用实物识字。出示一个白色的贝壳,通过认识事物来教学“贝”字,通过观察颜色来识记“雪”字。
本课要求会写的5个字的字形比较简单,注意提醒学生按字的笔顺写。指导学生朗读本课的时候,要注意“步子”“篮子”中的“子”以及“了”“的”“地”“着”“啦”都要读轻声。本课是一首散文诗,内容生动活泼,富有情趣。全文7句话中有6句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在朗读指导的时候注意自始至终要用欢快的语调来读。
(三)课时安排与内容分配
1.课时安排:2课时。
2.内容分配:可以在第一课时里集中完成识字,第二课时中先结合朗读巩固汉字,接着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体会文章所表现出的童趣;最后集中指导学生写字。因为第一自然段里有8个要求认识的汉字;也可以在第一节中重点学习第一自然段,重点指导写3个字,做相应的巩固汉字的练习;第2、3自然段的学习安排在第二课时,结合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关注全文,体会文章所表现出的童趣,再完成课后词组积累的练习。
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这一课要认识的汉字对学生来说都不陌生,因为大多数汉字在平时的语言交流中使用率很高,教学的时候,要注意纠正错误读音,还要引导学生观察,采用多种办法记准字形。由于“浪”“沙”“眼泪”“脚丫”“家”“雪”等事物学生都很熟悉,可以尝试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积累的生活经验来了解本课的字义。
相关资料
生字资料
走:在金文的字形中,上部是一个人在奔跑的样子,下部是一只脚。所以,“走”的本义是“跑”。
才:横表示地面,草木的嫩芽正从地下向上萌发,本义是“草木之初也”。
家:古代王公贵族死后,一般建起“庙”以便经常祭祀;平民百姓是没有“庙”的,往往在屋廊下摆“豕”(猪)祭祀,就是“家”。后来引申为“住所”。
雪:本为会意字,甲骨文的形体,上部为“雨”,下部为雪片状。
贝:“贝”是有贝壳的软体动物。字形像一个打开了壳的贝。古人以贝为货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