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书推荐

在冬天里——4 梅花

2008-09-09 浏览量:6848

长春出版社>语文>教学用书>一年级上册>教学资源包小学

11—4 梅 花

教材分析

1.文本解读

    这首五言律诗是北宋诗人王安石的咏梅诗,主要写了墙壁角落里的几枝梅花,在很冷很冷的天气里开出了雪白的花朵。远远看去,知道它不是雪,因为有淡淡的花香飘了过来。全诗仅20字,却写出了梅花独处墙角、凌寒怒放、色洁如雪、幽香清远的特点;赞美了梅花孤傲高洁、倔强坚贞的性格。诗里洋溢着作者情思并暗寓象征寄托,故意境幽远,为咏梅之佳作。

    第一句,“墙角数枝梅”。“墙角”点明梅花开放的位置——幽僻。“数枝”几枝,言极少,说明形影孤单。如此形单影孤,不禁使人生出怜爱之情。第二句,“凌寒独自开”。咏梅之作不少,仅就梅花而咏梅,则无论是形象和意境并无高远之处。而“凌寒”一句则寄寓了作者的主观情感。“凌寒”,冒着严寒,实为全诗点睛之笔。梅花在严寒中开放,本自然规律,而一“凌”字则赋予其强烈的感情色彩——傲立严寒,坚强不屈,不由使人顿生敬畏之情。不仅如此,诗人还以“独自”来修饰“开”,让人觉得梅花气压群芳,孤傲无比,这般“傲姿”不能不使人肃然起敬。第三句,“遥知不是雪”。虽言不是雪,而偏偏联想到雪,以雪作比,意梅花色洁如雪,这般清丽高洁,实非白雪可比。第四句,“为有暗香来”。“暗香”,幽香。幽幽清香从远处袭来。联系第三句可知,作者三、四句运用了倒置的手法,既强调了梅花“色洁如雪”的特点,也突出了它“幽香袭人”。纵观全诗,词句虽清丽平淡但意蕴含蓄,寄寓深远。结合诗人当时的情况(推行变法受到保守势力的阻挠而失败)及个性,不难体会到作者赞美梅花凌寒独放、洁白清香,实际上是在表明自己坚贞不屈,在逆境中洁身自好的心态。

2.教学价值

    在诵读诗句中识记生字是本首古诗教学的宗旨,但识字之余,了解梅花的品格则是这首古诗带给学生的又一精神财富。梅花被誉为花魁,就是因为它具有“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的崇高品格和坚贞气节,梅花斗雪吐艳,凌寒留香,铁骨冰心,高风亮节的形象,鼓舞着处于困境中的人们自强不息,以坚忍不拔的意志迎接春天的到来。“读诗如品人”,这首诗也可以让我们真切地了解作者的品格。此诗作于王安石第二次罢相期间,以此为界,王安石诗风大变,由于当时党争日烈、诗祸频仍,诗人普遍将豪放外发之气,内敛为含蓄深沉之致。这首诗没有描写梅花的枝叶和花朵形态,而是着意写梅花“凌寒独自开”的品格,写它的沁人心脾的“暗香”。这里写的梅花,正是作者人格的化身。王安石变法失败,被迫辞职,十分孤独。但他仍倔强地坚持自己的政治理想。这首诗正是以动人的艺术形象表达了作者这种思想品格和一如既往、九死未悔的深情。

教学目标

1.会认8个生字,会写“花”“独”2个字,认识一个新笔画“弯钩”和一个新偏旁“犭”。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感悟古诗大意,初步了解梅花的特点。

教学建议

(一)教学准备

1.生字卡片。

2.梅花的挂图。

3.收集有关梅花的资料、图片。

(二)教学思路

    《新课标》在第一学段的目标中指出:“诵读儿歌、童谣和浅显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因此,教学本课,应该在诵读过程中引导学生体验情感,领悟内容,培养语感。具体教学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读一读

    新课伊始,教师出示梅花图。师生共赏后,教师声情并茂地吟诵全诗,让学生初步感知全诗。然后学生分小组自由读诗,可大声读,也可小声念,形式不一。学生画出本诗生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做到不添字漏字,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小组评议后再讨论自己读懂了什么,什么模糊,什么不懂。小组反馈后全班交流,同学间互相评议,教师相机点拨。

2.写一写

    让学生写一写课文中的生字。在学生对《梅花》一诗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在他们画出生字读准生字的基础上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利用已经学过的偏旁和熟字学习本课生字,学生可以由“海”“楼”推及“梅”和“数”这两个生字,还可以把“独”分解为“犭”和“虫”,把“暗”分解为“日”与“音”。因此,学习本课生字的重点应该是“墙、寒、遥、凌”四个生字。在指导书写时,一定要充分发挥虚宫格的作用,让学生观察每个笔画在虚宫格的位置后,学生动手写上两个。

    “花”:上下结构,第六笔“撇”要出头,不要写成“匕”。“独”: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其中“反犬旁”笔顺是“撇”“弯钩”“撇”,第二个“撇”不出头。书写前,教师强调写字姿势及执笔姿势;书写时,教师巡视,进行个别指导;书写后,教师把学生有代表性的作业投影出来,当堂评价。这样将写字教学穿插在古诗教学中,有动有静,学生情绪高涨,在丰富的时间活动中培养他们的识字写字能力。

3.吟一吟、唱一唱

   (1)吟一吟。拖腔拉调学古人,吟出样子吟出情。教师先示范,小组尝试交流,全班尝试交流,互相评议,追求完善。学生在吟的过程中摇头晃脑,努力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沉醉于诗人的创作意境中。

   (2)唱一唱。伴着优雅的音乐,唱起古诗。学生仿佛看到梅花在寒冬中开放,好像闻到一股幽香。这种醉人的情境,会令学生唱诗的欲望激发得淋漓尽致。学生还可以一边吟唱一边配上自己喜欢的动作。

4.画一画

    在学生吟唱之后,每个学生可以伴着音乐画上一枝梅花,并涂上颜色。画后组织交流评议,展示其中优秀作品。这样的做法,不仅检查出学生对古诗的理解情况,也激活了课堂,激活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感到课虽终趣未了。新课程标准提出:教师要发挥创造性,针对教材的实际和学生的年龄特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拓展语文学习的渠道。上述的教学设计可以打破“教师讲―问,学生听―答”的旧规教学,做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语文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真正学到读书的方法,提高学习能力。

    在低年段古诗教学中词句的疏通,当淡出时则淡出,抛去繁琐古板的分析和死记硬背。这样,学生既能轻松地学习古诗,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又领略到古诗文独有的意境之美,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为他们未来的发展打好基础。

(三)课时安排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学生对梅花常听却不常见,因此理解诗句中描写的梅花“凌寒”“洁白”“幽香”等特点有些困难,教学时应尽可能创造条件,增强学生对梅花特点的直观感受,如教师语言描述、出示梅花挂图、播放课件等。

相关资料

1.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人。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中进士,仁宗嘉祐三年(1058年)上万言书,提出变法,未被采纳。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任参政知事,次年拜相,推行青苗、均输、市易、免役、农田水利等新法,史称“王安石变法”。由于保守派强烈反对,新政推行屡遭阻碍。熙宁七年罢相,次年再相,九年再罢,退居江宁,封荆国公,世称荆公。散文雄健峭拔,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遒劲清新,精练而富有意境。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文集今有《王文公文集》《临川先生文集》两种。

2.王安石写梅花的其他诗作

红 梅

  春半花才发,多应不奈寒。

  北人初未识,浑作杏花看。

梅 花

白玉堂前一树梅,为谁零落为谁开。

惟有春风最相惜,一年一度一归来。

沟上梅花欲发

亭亭背暖临沟处,脉脉含芳映雪时。

莫恨夜来无伴侣,月明还见影参差。

证圣寺杏接梅花未开

红蕊曾游此地来,青青今见数枝梅。

只应尚有娇春意,不肯凌寒取次开。

表达 我们这里的冬天

教材分析

    本次表达训练是围绕板块主题——“在冬天里”而设计的。内容是“我们这里的冬天”,教材中给出了冬天里北方小朋友在白雪皑皑的大地上堆雪人的场景,并用简练的文字介绍了图画的内容。本次表达将以这幅图画展开,请学生在观察、描述图画内容的基础上联系自己的生活,介绍自己家乡的冬天。也可以用自己的画笔将自己所观察到的冬天表现出来。

    本次表达开放性较强,体现在两点:第一,不同地域的儿童,冬天里的活动是不同的;第二,学习的方式是开放的,可以讲一讲,也可以画一画。

教学目标

1.联系自己的生活,主动说一说、画一画自己家乡冬天的景象。

2.能够积极参加讨论,对感兴趣的话题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教学建议

(一)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或情境放大图,冬天里高楼、街道、树木、田野等的图片,孩子们玩雪、玩冰的照片。

(二)教学思路

1.观察情境图,在提示、交流中比较完整地说出图画内容。

    先领学生看情境图,说一说你从图中都看到了什么。注意说话的顺序。先说图中是什么季节,再说图中都有哪些人,他们都在干什么,大致概括出图片的内容。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图中人物的表情、动作,揣摩人物的心理,在学生的互相启发中说出人物的神态、动作,体会人物当时高兴快乐的心情。在深入挖掘图片内容的过程中要让学生注意倾听,及时补充自己观察到而同学并未提到的内容,让他们从图画中感受到冬天为他们的生活带来了无穷的乐趣。

2.由图画引入生活

    教师可以从冬天的游戏入手激起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说一说自己在冬天里最喜欢做哪些游戏。如溜冰、抽冰猴、打雪仗、堆雪人等,并以游戏为切入点说说冬天景物的变化。也可以直接由图画引入,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家乡的冬天。将景物的变化与孩子的活动结合起来,让学生感受冬天为他们带来的快乐。教师应结合具体的地域来引导学生进行表达,城市里的同学可侧重说一说建筑物、树木、大地、公园等都有了哪些变化。乡村的同学可说一说稻田、河流、农舍都有了哪些变化。在谈论一项具体的活动和景物时应让学生们互相倾听、互相补充,在交流中提高口语交际能力。教师可相机出示准备好的图片,增强学生的视觉感受,从而对冬天有更深刻的认识。从生活入手激发学生们对冬天的喜爱之情。

    “我们这里的冬天”这个话题,很容易出现“一人说,大家听”的状况,这样的教学,就失去了互动性,使口语交际课变成了听说训练课。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可采用小记者现场采访的形式,先由各小组选派1~2名同学扮演小记者,然后记者对小组内的同学进行采访,接着由小记者将采访到的内容向全班同学交流,最后让大家评一评。

3.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应让学生把话说清楚,提示学生要说完整话,出现的语病

    要及时订正,并积极地参加讨论,针对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培养学生表达的自信心。

4.口语交流后,可以引导学生画一画自己家乡冬天的美景。

5.口语交际的核心是双向互动,要让学生在交流中学会倾听,并善于捕捉观察,表述中不够具体、完整的地方及时进行补充。这个完善内容的过程就是学生语言交流、思维碰撞、提高能力的过程。

(三)课时安排

课时安排:1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