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写作背景
1926 年9 月,鲁迅到厦门,任厦门大学国文系教授兼国学研究院教授。
鲁迅本来准备在厦门工作两年,积聚力量,再进行下一步的战斗。他刚到厦门,就
以兴奋的心情注视着当时的北伐革命战争,认为北伐革命军胜利进军“极快人意”。但
是,厦门却与全国革命形势脱节,使他感到“孤立海滨,和社会隔离”。厦大教员中又
有不少语言无味、面目可憎的人物,“现代评论派”的势力也膨胀起来,这就使他感到
厦门与北京一样“污浊”。于是不到半年,便决心离去。
在这不到半年的时间内,鲁迅受到厦大青年们的衷心爱戴。他除执教外,曾到厦大
学生办的平民学校,以及集美学校、中山中学等处演讲,激励青年的爱国热忱。他还指
导厦大的文艺青年成立“泱泱社”和“鼓浪社”,出版文艺刊物,热心培育新文艺的幼苗。
在这期间,鲁迅编订了杂文集《华盖集续编》和《坟》,写下了《从百草园到三味
书屋》等5篇回忆性散文,他以严格的自我解剖精神回顾以往的战斗,清理自己的思想。
2. 关于《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写于1926 年2 月至11月间,在《莽原》半月刊上发表时总题为《旧事
重提》,1927年5 月编订成书时改题为《朝花夕拾》。这是一个回忆散文集,鲁迅说其中
的10篇作品都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
《朝花夕拾》忆述了鲁迅从少年到青年时期的一些重要的生活片段,其中关于少年
时期在故乡绍兴时的生活忆述有7篇,离开故乡到南京求学、留学日本、归国在绍兴任
教的各一篇。这些优美的散文真实而生动地记叙了鲁迅生活经历中的各个侧面,其范围
包括从少年到青年、从家庭到学校、从学校到社会、从国内到__________国外的各个方面的生活。
这10 篇作品按时间先后排列,反映了鲁迅早期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演变过程。它们不仅
以优美的文笔给人以美的享受,同时也是研究鲁迅生平和思想发展的重要资料。
3. 关于“三味书屋”
三味书屋是
第二年秋后,因祖父下狱,少年鲁迅离家去绍兴农村——皇甫庄、小皋埠避难,故学业
中断。1894 年春夏间回家,仍返三味书屋。这样一直到大约1898 年往南京水师学堂学
习前半年才离开,其间断而复续,首尾竟达6年。
学生的座位一共有11 个,鲁迅的座位排在北墙边,是一张带抽斗的长方形桌子,桌
子后面放着一张略显低些的椅子。这儿光线很暗,空气也显得潮湿。他的书桌右角,至
今还刻有一个约一寸见方的“早”字,刀法简朴挺直,它是鲁迅幼年手刻的一件极为珍
贵的木刻文物。至于它的来历,据说是这样的:有一天,鲁迅上学迟到了,受到塾师的
责备,他就用小刀刻下了这个方方正正的“早”字,来督促自己。从此,他再也没有迟
到过。
4. 关于寿镜吾先生
寿镜吾(1849 ~ 1930),名怀鉴,字镜吾,晚年署镜湖,鲁迅日记中又作寿师,浙
江绍兴人。鲁迅在三味书屋学习时的塾师。出生于小手工业者家庭,20 岁考取秀才,后
因不满于官府腐败,再没参加乡试,在自己家里办起私塾,以教书为业。为人正派,但
生活天地狭窄,思想较保守,写过一些诗文,留下来的甚少。他教学严谨,对学生要求
严格,但不体罚学生,很看重鲁迅的聪颖和品格,也很同情和关心鲁迅的家庭遭遇。鲁
迅从12 岁到17 岁在三味书屋学习,在为人和学业等方面都深受他的影响。鲁迅虽不太
满意三味书屋的学习内容和教学方式,但对他很尊敬。鲁迅离开三味书屋后,仍与寿镜
吾有往来,外出求学、工作、回乡度假、探亲和在绍兴工作时,常去看望寿镜吾。据鲁
迅日记记载,1923年初他们曾有过书信联系。
5. 注音
菜畦(qí)桑葚(shèn) 油蛉(líng) 斑蝥(máo) 臃肿(yōng)
蝉蜕(tuì ) 脑髓(suǐ) 珊瑚(hú) 秕谷(bǐ) 倜傥(tì tǎng )
窦(dòu ) 厥(jué) 叵(pǒ ) 盔(kuī ) 攒(cuán ) 拗(ào)
确凿:非常确实。轻捷:轻快敏捷。攒:聚拢;拼凑。鉴赏:鉴定和欣赏
(艺术品、文物等)。人迹罕至:很少有人来。人声鼎沸:人声喧闹的意思。倜傥:
洒脱,不拘束。
7. 补充注释
(1)“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应读作“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引自
《论语·述而》,意思是:“仁这东西很遥远吗?我想得到仁,这仁就来了。”是宣扬孔子
哲学思想“仁”的。
(2)“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应读作“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引自《幼学琼
林·身体》。意思是:“笑人家牙齿缺了,(那口)像个狗洞大开着。”
(3)“上九潜龙勿用”:引自《易经·乾》。“上九”原文是“初九”,“潜龙勿用”即
所谓“龙德而隐者也”。意思是说,恶势力强大时,才高德重的“好人”就要隐居起来,
暂时不出去做官,以免被害。
(4)“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摘自《尚书·禹贡》。原文不在一处,是学生
因不懂而胡乱拼凑到一处的。原作:“厥田惟下下,厥赋下上上错。……厥包橘柚锡贡”。
(5)怪哉:传说中的一种奇怪的虫。据说汉武帝在路上遇见这种虫,不认识是什么,
就问东方朔。东方朔说,这种虫是秦朝冤死在牢狱里的老百姓的化身,是忧愁结成的,
放在酒里就会溶解。这种说法是不科学的。“怪哉”二字的意思是“稀奇啊”。
(6)“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坐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
嗬~~~~……”:出自清代刘翰的《李克用置酒三垂岗赋》,文载清人王先谦所编《清嘉
集初稿》卷五。李克用为晚唐沙陀人,因参与镇压黄巢起义有功而官封晋王。他为了争
夺地盘,扩大势力范围,与另一地方军阀、农民起义的叛徒朱温连年攻战不停。三垂冈
一名三垂山,在今山西省境内。李克用曾因一次对梁战争的胜利在此置酒庆贺。刘翰赋
写的就是这次宴会的盛况。“金叵罗”是一种敞口的浅杯,那形制也许同现今戏曲舞台
上用作道具的长方形酒卮相仿佛。
观,否则与下文“千杯未醉”四字便难以缀连榫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