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书推荐

在冬天里——2 九九歌

2008-09-09 浏览量:7558

长春出版社>语文>教学用书>一年级上册>教学资源包小学

11—2 九九歌

教材分析

1.文本解读

    在“靠天吃饭”的旧时代,天气的变化,对于农业生产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所以,我们的祖先在观天测候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古人把每年冬至后的八十一天叫做“九九”。因这段时间皆属寒令,故有“数九寒天”之说。但这八十一天中的寒冷程度是不同的:冬至后半个月内是小寒,再过半个月是大寒,为一年中最冷的日子,以后是立春、雨水……天气由冷逐渐转暖。我们的祖先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编成了一首首九九歌。

    本文是《九九歌》之一,是流传在北京一带的谚语,是当地劳动人民生活经验的结晶。课文图文并茂,情景交融,具体描绘了“一九”至“四九”,小朋友在冰天雪地中嬉戏玩耍和“五九”至“八九”气候逐渐转暖,柳绿、冰消、雁来以及“九九”过后阳春三月人们忙着春耕的景象,呈现了数九寒天以及“九九”过后大自然的壮美景色。这首九九歌与冬至后北京一带的气温变化基本相符,而且文字生动、通俗,读来朗朗上口,显示了我们祖先的聪明才智。

2.教学价值

    这首《九九歌》是谚语,学生对谚语了解得并不多,但是谚语中生动、通俗、有趣的语言一定会激发学生对谚语的喜爱,学生也自然会从谚语中了解许多关于天气变化的知识。

    另外,这个谚语内容浅显,通俗易懂,读起来合辙押韵,除了承载着识字的任务之外,还很适合学生背诵。当学生把文中的语言积累下来以后,会进一步加深对“冬天”这个主题的理解。

    最值得一提的是,文中的插图极其生动、形象地描绘出这个谚语的全部内容,六幅插图似一个连环画,把学生带进了冰天雪地的世界,为帮助学生理解“冬天”这个主题提供了形象的依据,也为学生的背诵起到了辅助的作用。

    课后练习的设计也对学生理解文本的内容起到了巩固的作用,如“读一读”中的六个词组,就是随着天气的变化给人们和自然界带来的变化,学生读到这里,很自然地就会把这些变化与天气的变化联系起来。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6个字,认识一个新笔画“竖弯”。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感受农谚的特点,从中了解不同节气的气候特点。

教学建议

(一)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翻看日历或者询问爸爸妈妈,弄清“一九”“二九”……都是哪些天。

2.准备本课的生字词语卡片、放大的插图。

(二)教学思路

    本课短小精悍,韵味十足,可采用韵语识字的方法进行教学。韵语识字,即运用韵语的形式进行识字,是一种快速识字法。它之所以速度快、效果好,是因为具有以下突出特点:

1.是既精练又通俗的韵语识字。

2.是具有适当密度的集中识字。

3.是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阅读识字。

4.是在童话故事中的趣味识字。

5.是先识常用字中的高频字。

6.是先整体后部分的组块识字。

7.是利于巩固的定位联想识字。

8.与读写密切结合的应用识字。

    基于以上的认识,本课采取韵语识字,会取得更佳的效果。在具体教学中,要突出以下几点做法:

1.整体输入,定位联想

    儿童的思考过程与成人相反,先整体后部分,先记忆后理解。又因为韵语教学有短小精悍、句式整齐、合辙押韵的特点,这就为学生的整体记忆奠定了记忆基础和情感基础。在学习这篇课文时,教师先采用多种方式让学生背诵课文,之后,让学生在富有情趣和易于背诵的基础上熟记每个生字的位置,由位置而去猜字,由猜字而去逐步认识,具体操作如下:识字时,教师可以擦掉拼音,在生字的位置让学生排列认读,然后教师擦掉熟字,再让学生认读生字。在后边的阅读中,若遇到学过的不认识的字,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定位联想,从而达到巩固认识的目的。

2.学新思旧,比较异同

    比较不仅是思维的重要过程,也是一种重要的方法。在识字教学中,学一个新字时想一个旧字,把旧字去掉一部分或加上一部分,或换上一部分就是所要学的新字。如学习“遍”时,可让学生想“扁”字,在“扁”字上加一个“走之旁”则成为“遍”字,再如学习“耕”字时,可以让学生想“进”字,把“进”的偏旁换掉,换上“耒字旁”则是“耕”字。在比较中,既让学生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又能掌握新旧字之间的异同点,为学生的正确认读奠定基础。

3.联系实际,拆字认字

    根据汉字的构字规律,教师在教学部分生字时可以利用拆字法,如在认读“边”时,可以拆出“力”字,然后让学生去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力”的意思,即:力量、力气。这样就让学生在音、形、义方面达到认知的目的。这种识字法,既简单明了,又联系实际,认读起来,能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4.辨别形声,温故知新

    形声字是在识字教学中遇到的较多的一类字。形声字是由形旁和声旁组成,形旁是区别于其他同类字的依据,声旁则是认读生字的重要依据,利用形声字的构字规律来认读生字,一般有两种方法,即引申法和回忆法。所谓引申法,是由所学形声字的声旁列举出同类声旁生字的一种方法。如教学“遍”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分清声旁和形旁,然后列举出具有同种声旁的形声字,如“篇、编”,教师稍作解释就会让学生达到认读的目的。所谓回忆法,即由所学形声字的形旁联想出同类形旁熟字的一种方法。如教学“柳”时,教师让学生分清声旁和形旁之后,再启发学生思考并说出具有同类形旁的字,如“杨、枫”等,对于这几个字的区别教师可以让学生从形旁上去理解并加以区别。从而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利用形声字识字法是识字教学中识字率最高的一种方法。因此,在识字教学中,教师必须大力推广并引导学生掌握。

5.剖析部件,了解结构

    合体字相对来说,要比独体字的部件多、笔画繁,教学识字时,教师要大部件分析字形,其分析的方法是:左旁右边,上头下底,外框内心。分析字形时,凡是学过的部件都不要拆开,部件越大越容易记忆。如在分析“耕”时,可分析为左右结构,“耒字旁”,右边是“井”。这种方法对于记忆字形来说比较普遍。掌握了这种方法,除了让学生熟记字形外,也为今后学生查字典奠定了基础。

    以上识字法是在教学中运用较为普遍的几种,教学中,教师要灵活地运用,才能达到识字的效果。

(三)课时安排与内容分配

    1.课时安排:2课时。

    2.内容分配:第一课时安排朗读并背诵课文,认识文中的生字,指导书写“力”字;第二课时安排指导写字,书写其他5个生字,并进行扩词,完成课后练习。

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域气候也不尽相同。《九九歌》中指出的天寒、冰冻、柳绿、冰消、雁来、春耕等现象主要针对华北黄河流域一带而言的。南方的学生甚至是东北的学生查日历就会发现现实生活中的气候与《九九歌》中描述的不一样,东北就有“七九河开河不开,八九雁来雁不来”之说,因此教学时教师应加以解释。

相关资料

    农谚:农谚是有关农业生产的谚语,是农民在长期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对时间、季节的气象条件及万物变化的历久观测所得的经验的概括,通常作为他们终年耕种作息的依据。农谚一般为通俗的韵语形式,便于记忆,对于传播生产经验和农业气象等方面的知识具有良好作用。

    九九歌的来历:南朝梁代《荆初岁时记》记载:“俗用冬至日数(sh )及九九八十一日,为岁寒。”意思也就是说从冬至那天起,每九天为一个“九”,数到“九九”共八十一天,这段时间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此后,“九九歌”便开始5在民间流传。

各地九九歌:

九九歌(北京)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

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

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九九歌(长沙)

初九二九,相逢不出手(手插在袖筒或口袋里);

三九二十七,檐前倒挂笔(冰柱);

四九三十六,行人路途宿(回家过春节);

五九四十五,穷汉阶前舞(赞春、送财神);

六九五十四,枯桠枝发嫩刺;

七九六十三,行人路上脱衣裳;

八九七十二,麻拐子(青蛙)田中嗝;

九九八十一,脱去蓑衣戴斗笠。

九九歌(河北)

一九二九不出手;

三九四九凌上走;

五九六九,沿河看柳;

七九河开,八九雁来;

九九八十一,家里做饭地里吃。(枣强县)

五九半,凌消散。

春打六九头,七九六十三,路上行人把衣担。

八九不犁地,不过三五日,九尽杨花开。(新河县)

一九二九,哑门(形容张嘴)叫狗(形容打嗝儿);

三九四九,冻破碌碡;

五九六九,开门大走;

七九河开河不开,八九雁来雁准来;

九九河重冻,米面撑破翁。(尉县)

一九二九,相唤不出手。

三九二十七,篱头吹篥。

四九三十六,夜眠如露宿。

五九四十五,家家推盐虎。

六九五十四,口中哂暖气。

七九六十三,行人把衣担(单)。

八九七十二,猫狗寻阴地。

九九八十一,穷汉受罪毕。

九九歌(湖南)

冬至是头九,两手藏袖口;

二九一十八,口中似吃辣椒;

三九二十七,见火亲如蜜;

四九三十六,关住房门把炉守;

五九四十五,开门寻暖处;

六九五十四,杨柳树上发青绦;

七九六十三,行人脱衣衫;

八九七十二,柳絮满地飞;

九九八十一,穿起蓑衣戴斗笠。

九九歌(江苏常武)

头九二九相逢不出手,

三九四九冻得索索抖,

五九四十五穷汉街上舞,

六九五十四蚊蝇叫吱吱,

七九六十三行人着衣单,

八九七十二赤脚踩烂泥,

九九八十一花开添绿叶。

夏九九歌谣

“冬至”数九过冬寒,有的地方也有“夏至”数九过酷暑的歌谣。

“夏九九歌”:夏至入头九,羽扇握在手;二九一十八,脱冠着罗纱;三九二十七,出门汗欲滴;四九三十六,浑身汗湿透;五九四十五,炎秋似老虎;六九五十四,乘凉进庙祠;七九六十三,床头摸被单;八九七十二,半夜寻被子;九九八十一,开柜拿棉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