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书推荐

山中行——2 寻隐者不遇

2008-11-20 浏览量:4378

长春出版社>语文>教学用书>三年级上册>教学资源包小学

7—2寻隐者不遇

教材分析

    这首诗写贾岛去访问隐士没有见到的情景。诗句虽然浅显,却耐人寻味。

    诗句的意思是:我在松林下询问童子,童子说他的师傅采药去了。师傅就在这座山里,可是山高云深,不知道他到底在什么地方。这首诗第一句交代“寻隐者”,第二句说明“不遇”,三、四句直中有婉。“只在”说明隐者走得不远,容易找到,让人在找寻不到的失望中萌生一线希望,“不知”说明隐者在白云深处,难以寻踪,又使人怅然若失,无可奈何。这首诗语言精练,第一句以“问”开头,后两句省略了“问”只写了“答”,可见作者用句十分巧妙。

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会写2个字。

2.背诵、默写这首诗,体会诗人的感情变化。

3.会用自己的语言讲述诗的内容。

教学建议

(一)教学准备

1.教学挂图、录音带。

2.有条件的地方可准备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二)教学过程

1.识字与写字

    本课要求学生认识的一个字是“禺”。这个字是从“遇”字中拆出的。教学时可利用“遇”字的外边表形、里边表音的特点,帮助记忆字音。“禺”字不常见,它是古书上说的一种猴。

    指导书写“禺”,注意笔顺,第七笔为竖,与第八笔的提不要连成一笔,共九笔。写时注意上窄下宽。在指导写好这个字的基础上写“遇”字。

2.阅读指导

    学生可以借助注释理解诗意,还可以引导学生想象一下,诗人是怎样与童子对话的?最后让两个同学一组练一练。另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把这首诗的内容编成小故事讲一讲。这些都有助于对古诗内容的理解,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古诗语言的精练,文字不多,但蕴含了丰富的内容。

3.朗读、背诵

朗读、背诵是古诗教学中重要的一个环节。

    朗读时,要启发学生想象作者访问的经过,并读出作者寻访时心情的变化。即由希望到失望,再由失望到希望,继而又失去希望的心理,为了进一步体会诗人的情感,还可以借助图画、音乐去渲染}。

背诵读和理解的基础上完成的。

4.活动提示

(1)“读一读,想一想”。这项活动练习提示学生对带有“禺”字的这类字进行归纳整理,以积累更多的汉字,同时让学生了解汉字的构字特点。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找出另外一些这类汉字。如:兆、跳、挑、逃等,这些都有利于学生扩展识字量。

(2)“想一想,说一说”“讲故事”。这两项活动都有利于帮助学生了解诗意,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表达与想象能力,可以结合阅读教学进行,不必在教学之后单独练习。

(3)“积累”。目的是使学生积累更多古诗。教学时要求学生背诵下来,对学生不理解的词语,教师可以作必要的讲解。

5.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这首诗中的四句诗,每句都有省略,这对学生理解诗句会造成一定的困难,教师要通过提示帮助学生理解。如第一句,学生知道了这句的意思是“在松树下问童子”,可以让学生想一想,这是谁在问,问什么?读一读下面的诗句,然后说一说。学生就会明白,是诗人在问,问的内容是:“你的师傅在哪里?”这样学生对第一句诗就会有更准确的了解。

相关资料

    贾岛(779~843),字浪仙,一作阆仙,范阳(今北京附近)人。初为僧,后还俗。他是以“推敲”著称的苦吟诗人。诗歌大多描摹闲居情景或自然景物。

表达 生活中的见闻

    这次表达训练的目的有两个:第一,让学生知道什么是生活中的见闻。第二,能讲出生活中的见闻。

    首先应该让学生知道生活中的见闻包括:社区、旅行、学校、家庭等看到或听到的事情,另外,教材在这些方面还做了详细的提示。讲述见闻时要指导学生按一定顺序讲,语言要清晰,表情要大方。讲述的内容可以是教材中提示的内容,也可以是自己知道的见闻。还要让学生知道,平时要注意多观察生活,这样才能丰富见闻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