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教材分析
1.文本解读
本课是一组象形字的归类课。本课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是表现大自然现象的6个象形字。每个汉字用图文结合的方式展示汉字演变的大致过程,便于理解字义,认识字形,了解汉字的造字规律。第二部分是对子歌,内容与大自然有关。其中“日、月、云、雨”呈现了汉字的演变过程,图文结合利于学生理解字义,认清字形,激发他们热爱汉字的情感。第二部分是对子歌。以对子歌为载体,复现、呈现生字。
2.教学价值
本课是学习了前两课象形字归类识字后的又一课。本课提供的是六个非常贴近同学们生活的自然现象。第二部分的《对子歌》朗朗上口,是语言训练的好素材,并且“对对子”能把语言训练、思维训练、语感训练融为一体。是一种短小而精练的语言组合,是我国独有的语言表现形式之一。“你说我对”这种有趣的游戏形式,也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对于感受祖国语言文化无穷魅力都是有帮助的。
教学目标
1.了解汉字的演变过程,对汉字产生喜爱之情。
2.朗读背诵《对子歌》。
3.初步感悟字理识字的方法。
4.认识9个生字,会写“日”“月”“风”“云”“雨”“电”6个字,认识4种笔画。
教学建议
(一)教学准备
1.字理图、生字卡片或教学课件。
2.关于重大节日的故事。
(二)教学思路
复习前两课学过的生字。
1.创设情境,识记生字
(1)在观察中识记生字。可以先出示课文的图画,让学生根据这些字理图示猜猜它们是什么字。形象生动的图画,展现了汉字的大致演变过程。通过观察,展开想象,启发学生将图画与生字对照,建立联系。识记字形可以与从前学过的进行比较,如“目”字与“日”字相比多了一横。识记的方法有很多,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运用数笔画、作比较等方法识记。
(2)在诵读中记字。
对子排列整齐,节奏感强,朗朗上口。对子虽小,但韵律感强。所以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读,在教师的领读下随文识字。教师领读,学生听读、跟读、分成小组读、男女生拍手读等方法,达到熟读成诵,然后定位识字。
在识记汉字的同时,可以让学生边记边说说它们的样子。“雨”:可以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下雨时的样子,也可以说说你知道的雨有哪些。“电”:生活中哪些要用它?电灯、电视、电子琴等。帮助学生积累词汇,发展语言。
在诵读中,可以引导学生观察这首小诗的特点。景色与景色相对,动物与动物相对,植物与植物相对。使学生感受到汉语言的无穷魅力,领略到对对子的巧妙。
2.指导书写
(1)引导学生先观察写字表里的范字,仔细观察它们的结构。
(2)写字部分要注意“风”的第二笔是横斜钩,不要写成横折弯钩。“雨”书写时应注意四个点的安排,以及方向是一致的。
3.活动提示
(1)“跟我读一读”。此题的目的一是巩固生字,二是让学生了解一些常识。教师千万不要擅自提高要求,不要让学生填空,因为五至九都是要求会认的字。本题的要求是“跟我读一读”,所以还是强调领读,图和文字内容要一一对应,通过老师的讲解,学生大概了解这些节日就可以了。也可以由学生说一说他在课前查到的资料。
(2)“说一说”。此题是一个小型的综合性学习,是一次话题讨论,内容与风雨雷电有关。可以在课前鼓励学生通过书籍,通过向大人询问,了解相关的一些内容;也可以创设一定的情境,如:在学习生字时,通过图示来为生字进行扩展,然后,请学生们来说说你知道的还有哪些。不必让学生面面俱到地去了解,去搜集,可以选择自己喜欢擅长的部分去说。
(三)课时安排与内容分配
1.课时安排:2课时。
2.内容分配:
(1)第一课时:识字、熟读课文,背诵课文,指导书写2个字。
(2)第二课时:巩固识字,指导书写另外四个字,完成课后练习。
相关资料
1.云:甲骨文写作“”,像云彩形,两横表示天上横向的云层,弯钩表示卷状云团。“云”假借为“说”等义之后,就另造了一个“”字表示“天空中的云”。“云”这个简化字其实是恢复了古体字。雨:甲骨文写作“”,像下雨形,上端的一横表示天空,下面的小竖点表示雨点。小篆写作“”,到了楷书,除了四个点外,就看不出原意来了。电:有的说是象形字,有的说是形声字,都有根据。“电”的甲骨文是象形字,像天空的闪电曲折闪动的样子。金文加了形符“雨”,因为天空下雨时才有闪电,构成了形声字。今天的“电”是简化字,其实是恢复了古体字,因此,说它是象形字是对的。“电”的本义是闪电。
2.对联,俗称对子,是中国独有的语言表现形式。一副对子由上下两联组成,其基本要求是: 两联字数相等; 句子结构相同,相同位置的词性相同,词义相对; 平仄在同一句中是交替的,在相对的两句中是相反的; 上下联意思相互关联。对对子既需要知识,又需要技巧,为了便于学生学习,古人把常用的基本对偶词语集在一起,编成启蒙教材。其中有《笠翁对韵》《声律启蒙》《蒙训骈句》等。
3.我们这课的对子歌就是根据《声律启蒙》中的一段改写的。这里摘引《声律启蒙》中的一段: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三尺剑,六钧弓,岭北对江东。人间清暑殿,天上广寒宫。两岸晓烟杨柳绿,一园春雨杏花红。两鬓风霜,途次早行之客;一蓑烟雨,溪边晚钓之翁。
4.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要过多地讲解对子歌的知识。如果有的学生提出疑义,教师可做适当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