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书推荐

家——2 中秋节的晚上

2008-09-05 浏览量:4650

长春出版社>语文>教学用书>一年级上册>教学资源包小学

6—2 中秋节的晚上

教材分析

1.文本解读

    这是一篇篇幅短小、语言优美、富有生活情趣的小散文。全文只有六句话,很像是一篇以过中秋节为内容的日记。文章清晰地记录了中秋节的晚上,一家人围坐在花园里,吃月饼赏月的情景。仅仅的百字小文却能让人在字里行间感受到节日里一家人团聚时的那份幸福与甜蜜!

    “中秋节的晚上,我们一家人在花园里看月亮。”这是汉语中最常见的一个典型句式,句子中清晰简明地写出了时间、地点、人物、在做什么。“天上的月亮又大又圆,妈妈的月饼又香又甜。”“又大又圆”“又香又甜”两个词语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月亮、月饼的特点,从这两个词中也能看出“我”和“弟弟”对月饼和月亮的喜爱之情。

    “月饼就像天上的月亮!”“天上的月亮也是个大月饼!”这两句话是比喻句,分别是我和弟弟赏月时说的话,不难看出小哥俩赏月时的惊喜与兴奋之情。

    “我们一家人看着月亮,吃着月饼,每个人的心里都那么甜蜜。”看着皎洁的月亮,吃着香甜的月饼,那该是多么美好的事情呀!这句话让我们感受到了一家人在中秋节赏月时的甜蜜幸福。

2.教学价值

    选编本课的目的,一是借助课文这一语境来识字写字,二是让学生通过朗读课文,积累词汇和语句,三是继续感受家的温馨幸福。

    本篇课文的文体在本册书中第一次出现,以前的课文均是以儿歌、诗歌的形式出现,因此在朗读的指导上教师要下功夫,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感,避免学生唱着读文。在读文时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习和积累优美的词句。

    本课的插图与课文的内容精确吻合,画的正是一家人在中秋之夜围坐在花园里,吃月饼赏月的情景。在教学时,教师要充分发挥插图的作用来读懂课文,感受一家人在中秋节里赏月时的幸福情景。

    本课的重点是识字写字。在识字中要充分发挥课文这一载体的作用,在语言环境中来识字。

    教学本篇课文时还应注意本板块之间的联系,此课要与本板块的综合学习活动《我们了解的中秋节》相结合,为完成好本次综合学习活动做好准备。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会写5个字,学会笔画“  ”。了解“心”字的字理演变过程。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词汇和优美的句子。

3.感受节日里家人团聚时的甜蜜,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教学建议

(一)教学准备

1.有关中秋节的资料及图片。

2.词语卡片:中秋节、我们、月饼、甜蜜、弟弟、也是、每个人、心中、那么。

3.“心”字字理演变过程的课件或图片。

(二)教学思路

1.情境引入

    “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中秋之夜这天有吃月饼赏月的习俗,月圆之时更是家人团聚之时。因学生年龄很小,对中秋节一定不是很了解。因此在上课时可通过谈话或利用图片让学生对中秋节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再来创设情境,将学生带入本课之中。

2.随文识字

    本课要认的字有9个,在教学时要充分发挥课文这个载体的作用,在语言环境中识字,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节”可在揭示课题时就来学习这个字,“中秋节”在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教学“节”时,可问学生:除了中秋节,你还知道有哪个节日?其他几个字可在学生初读了课文后再学习。让学生一边读文一边自主地画一画生字,再借助汉语拼音来读准这些字的字音,通过读句子、组词等办法来了解这些字的字义。

    “们”要读成轻声,用在代词或指人的名词后面表示复数,如:我们、你们、乡亲们、孩子们等。教学时可问学生:课文中的“我们”指的是谁?用“们”还可以组哪些词?

    “饼”是个典型的形声字,左表义右表声,可引导学生利用形声字这个特点来记住这个字。在学习这个字时,教师可结合课文内容来问学生:你吃过月饼吗?除了月饼你还知道有哪些饼?教学时还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关于饼的图片,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甜”字是个会意字,“甘”指味道甜美,而舌则是辨味的器官。甜的本义指味道甘美,引申为美好之义。教学时,可让学生利用汉字自身的特点来识这个字,在读文中来进一步体会这个字的意思。

    “弟”本字是四声,“弟弟”中的第二个音要读成轻声。“弟”是个象形字,是用绳索捆绑戈柄之形,绳之束戈,依次旋转围绕,势如螺旋,故“弟”有次弟、次序之义,后引申专指同辈后生的男子,与“兄”相对而言。教学这个字时,只要学生能够读准字音,知道弟弟指的是谁即可,不要对学生进行这个字的字理分析。

    “也”字教学时,可通过读课文中的句子来提出这个字,认识这个字,再用这个字让学生说说句子。如:我也是个爱学习的好学生。我们也在过中秋节。

    “每”教学时,可结合文中的句子问学生:“每个人”都是谁呀?这个“每”字还可以组成什么词?如每天、每年、每星期等。

    “心”是个象形字,心的本义指心脏,古文字的心字即像一个心脏器官的形状。心是人体器官的主宰,古人误认为它是思维的器官,所以心又是思想、意念、感情的通称。心脏在人体的中央,故心还有中央、中心之义。它是个部首字,做旁时可变为:忄、。心字旁的字大多与人的思想、情感、意念有关。教学这个字时可借助字理演变图,给学生讲这个心字的来历来帮助学生识记这个字。

    “么”字要读成轻声,它的读音是“me”不是“mo”。除“那么”外,还可组词为:什么、怎么、多么。

3.朗读课文

    本篇课文篇幅短小,语言优美,是本册书中首次出现的文体,教师要注重朗读的指导,不要让学生唱着读文,注意标点符号的停顿,读出韵味来。教学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图画来帮助学生读懂课文,进而读好课文。

    “天上的月亮又大又圆,妈妈的月饼又香又甜。”这句话写出了“我”和“弟弟”对月亮、月饼的喜爱之情。朗读时,要引导学生把“又大又圆”“又香又甜”读得重一些,读出“我”和“弟弟”的这种喜爱之情。

    “月饼就像天上的月亮!”“天上的月亮也是个大月饼!”这两句话是个感叹句,表达了“我”和“弟弟”的喜悦之情。在朗读时,要引导学生读出惊喜之情。

    “我们一家人看着月亮,吃着月饼,每个人的心里都那么甜蜜。”读这句话时,注意把“那么”读得重一些,让人感受到一家人的幸福甜蜜!

4.积累词句

    找到自己喜欢的词语或句子,多读几遍,看谁能把它背下来。

5.感悟主题

    在学习了全文后可问学生:如果你就是这个家里的一员,你会有什么感受?从而让学生感受到节日里一家人的幸福生活。

6.写字指导

    本课要写五个字,其中“中、又、个”是前面认过的字,“也、心”是本课既要认又要写的字。

    “也”在书写时教师要重点进行指导,尤其是第一笔“横折钩”必须向上倾斜,第二笔“竖”一定比第三笔“竖弯钩”高。

    “中”字的“口”字要写得扁一些,宽一些。

    “心”字是书写中的难点,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观察。

7.活动与练习

(1)“读一读”。这部分内容含量不够,只有四个词语。可以在读准的基础上,做扩词练习。

(2)“写一写”。这部分内容可以和指导书写整合起来,在指导书写“中”“心”“个”字的时候练习写一写“中心”“心里”“五个”这3个词。

(3)“把加点的字读准确”。这里有翘舌音的练习,也有轻声的练习。“中”和“说”都是翘舌音,“们”和“么”都读轻声。教学时可让学生自己试着读一读这4个词,然后找同学领着全班读一读。

(4)“说一说”。这一组内容可分为两部分进行练习。第一部分是词语的积累练习。要让学生在读两个例词的基础上慢慢体会,教师不必过多讲解分析。第二部分是句子的练习。这个练习涉及到逻辑和句法的知识,这些知识不靠老师讲解分析去传授,而是通过“实践——感受”逐渐掌握。所以这部分内容不要在“说一说”之外再加其他要求。

(5)“读一读”。这是一组扩展延伸练习。4句话表达了不同的思想和感情。这部分内容可以让学生熟读成诵,还可收集类似的语言积累下来。

(三)课时安排与内容分配

1.课时安排:2课时。

2.内容分配:识字阅读放在第一课时,写字与书后的习题、生字的巩固在第二课时进行。

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1.识字与写字要做到识写分开,“中、又、个”三个字是以前认识过的字,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不要把这三个字也当做要识的字再识一遍。

2.在完成阅读教学任务时,要反复朗读,少分析,通过各种方式把课文读熟。

相关资料

中秋节的介绍

    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节,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间,故谓之中秋节。我国古历法把处在秋季中间的八月,称谓“仲秋”,所以中秋节又叫“仲秋节”。中秋之夜,月色皎洁,古人把圆月视为团圆的象征,因此,又称八月十五为“团圆节”。古往今来,人们常用“月圆”“月缺”来形容“悲欢离合”,客居他乡的游子,更是以月来寄托深情。唐代诗人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等诗句,都是千古绝唱。

    中秋节是个古老的节日,祭月赏月是节日的重要习俗。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社制,民家也有中秋祭月之风,到了后来赏月重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中秋赏月的风俗在唐代极盛,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宋代、明代、清代宫廷和民间的拜月赏月活动更具规模。我国各地至今遗存着许多“拜月坛”“拜月亭”“望月楼”的古迹。北京的“月坛”就是明嘉靖年间为皇家祭月修造的。每当中秋月亮升起,于露天设案,将月饼、石榴、枣子等瓜果供于桌案上,拜月后,全家人围桌而坐,边吃边谈,共赏明月。现在,祭月拜月活动已被规模盛大、多彩多姿的群众赏月游乐活动所替代。吃月饼是节日的另一习俗,月饼象征着团圆。月饼的制作从唐代以后越来越考究。苏东坡有诗写道:“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清朝杨光辅写道:“月饼饱装桃肉馅,雪糕甜砌蔗糖霜”。看来当时的月饼和现在已颇为相近了。

    根据史籍的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中秋节时,云稀雾少,月光皎洁明亮,民间除了要举行赏月、祭月、吃月饼祝福团圆等一系列活动,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除月饼外,各种时令鲜果干果也是中秋夜的美食。

    中秋节起源的另一个说法是: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恰好是稻子成熟的时刻,各家都拜土地神。中秋可能就是秋报的遗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