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我从山里回
教材分析
这首山歌热情地歌颂了山里的美景和风土人情,抒发了作者的内心喜悦与留恋之情。第一节主要描写了山里的风光美;第二节描写了山里的生活美。诗中有山有水、有香有色、有画有歌、有情有趣,给人全方位的审美体验,是一首读来上口、唱来动情的山歌。教学中,通过反复诵读,了解诗歌合辙押韵、朗朗上口的特点,想象诗中描绘的美景和风土人情。学习重点是想象诗中描写的意境,学习难点是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喜爱之情,激励学生用多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
2.认识7个生字,会写6个字。了解“支”字的字理演变过程。}
3.有朗读、背诵全文,想象山里的美好生活,体会作者的喜悦留恋之情。
4.通过读、悟、赏、画、唱,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鉴赏力。
教学建议
(一)教学准备
“支”的字理识字课件或挂图,生字卡片;配乐磁带或光盘。
(二)教学过程
1.识字与写字
(1)布置学生预习生字,养成自主学习生字的习惯,考查学生对“支”是否望图明义。“支”是个会意字,从手持半竹。
(2)注意字音:“寨”“支”都是翘舌音。
(3)运用形声字规律识记“瓣”“菲”“寨”“脆”“酒”。
(4)用加偏旁的方法识记。如:“非—菲”,“方—芳”“方—访”“酉—酒”。
(5)写字指导
“脆”“访”“酒”都是左右结构的字,左窄右宽。注意“酒”的右边是“酉”,不是“西”;注意区别字形“寨—塞”“瓣—掰”“酒—洒”“菲—韭”,不要写错字。
2.朗读指导
(1)引导学生借助工具书并联系上下文理解“脆、芳菲、山寨、香茶、米酒”等词语的意思;通过反复诵读,初步了解诗歌合辙押韵、朗朗上口的特点,想象诗中描绘的美景和风土人情。
(2)教师要通过范读,或音像资料,为学生创设朗读、背诵的情境,调动多种感官参与,用正确的语言、恰当的语调、真挚的感情进行朗读实践,鼓励学生互评互赏,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3.活动提示
(1)“读一读,说一说”。此题是课文中生字生词的复现,目的是巩固生字词,可以查字典了解词义,也可以采用说一句话的方式练习词语。
(2)“做一做”。可以让学生自由选择其中的一项,通过小组合作,班级交流的方式在课内或课后完成。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阅读、表达、习作的兴趣。
(3)“积累”。要求反复诵读,并背诵下来。
4.课时安排:2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