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书推荐

关于使用吉林省编初中语文教材的报告

2008-01-21 浏览量:4453

长春出版社>语文>教学广角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教育已经打破教材一本化、考试一统化的僵局,吉林省版语文教材以其独特的视角和侧重点,彰显时代性、典范性与多元性,注重对学生文学素养的积淀和灵性的启迪。

(一)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加大文学作品分量,具有文学色彩。

1、加大古代文学作品分量,具有民族性。

以吉林省版教材2002版九年级下册为例,全册阅读文章共20篇,其中古文占7篇,占整册教材的35%,这些文学作品都是大家名篇,文质兼美,包括屈原《国殇》、《论语·侍坐》;庄子《逍遥游》;司马迁《项羽之死》;班固《苏武牧羊》;欧阳修《醉翁亭记》;李白《古风二首》(《行路难》、《将进酒》)。这些作品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了我国古代璀璨的文化,并加深了对古代文学常识、文化常识的积淀,使学生感受到中华民族文化内涵的博大与精深,进而增强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弘扬了民族文化传统。

2、加大国外文学作品的分量,具有多元性。

以吉林省版教材2002版九年级下册为例,全册阅读文章20篇,其中外国作品5篇,占整册教材的25%。包括雪莱《西风颂》;莎士比亚《哈姆雷特》;罗曼·罗兰《<贝多芬传>序》;马丁·路德·金《我有一个梦想》;马克思、恩格斯《论资产者》。这些作品的选入,体现了教材的经典性与多元性。在弘扬和培育本民族文化精神的基础上,构建中西方多元文化。

增大外国文学作品的分量,有利于学生潜移默化的受到经典文化的熏陶,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文学素养。

(二)注重知识积累到创新能力的培养和灵性的启迪。

本套教材遵循汉语文规律,抓住汉语言文字的特点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诸如由“汉字的构造”、“汉字的形体”、到“书法:心灵的艺术”到“汉语的特点”等专题的设计,再升华到“属对”这一优秀的民族文化,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启迪学生的灵性,挖掘学生的潜质,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与教材配套的教辅,有再创造的空间,利于教师创新。

以往的一些与教材配套的教辅材料,诸如教参、教案等,都是千篇一律的把现成的知识点、教学内容,甚至教学过程都一一编排出来,供大家享用。而吉林省版的初中语文教材的教辅却是以资料为主,将权威人士的一些赏析文字和有关资料介绍给教师,供大家参考。这就需要教者利用一定的时空进行二度创造,结合时代特点,考虑不同的阅历,用发展的眼光来品位、鉴赏,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培养个性,寻求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种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是不断提高教师综合素养的有效途径。

 

吉林市教育学院中学部语文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