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市教育局强调教育部门的十条“减负”规定,要求小学一二年级不留书面家庭作业等——
担心减负减成绩 家长加压加补习
城市晚报讯 近日,为了给学生减负,推进素质教育,长春市教育局强调了教育部门的十条“减负”规定,其中除了学校不得随意增加教学难度和赶超教学进度,不得提前结束新课等明确规定之外。还要求小学一二年级不留书面家庭作业,小学其余年级除语文、数学、外语学科之外,其他学科做到课外“零”书面作业。而面对这么大力度的减负举措,家长们则是有叫好有担心,有“喜”也有“怕”。
再次“减负”>>
家长多数持怀疑态度
听说教育局最新出台了十条规定,希望借此进一步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强力推进素质教育,长春市民林先生的第一个反应就是:“又减负?不是开玩笑吧?”
林先生说,不是自己对有关部门的规定和政策有所怀疑,而是就自己之前的实际经验来看,“减负”的结果实在是换汤不换药。“我大侄上小学的时候就开始张罗着‘减负’,结果孩子一个班也没少学,无论是小学升初中,还是初中升高中,不都得拿考试成绩说话么?”
而由于担心新规给自家正读小学二年级的女儿带来影响,这学期开学刚刚两天,林先生就在家附近给女儿找了一名家庭教师,专门辅导女儿的数学和英语。“一二年级正是打基础的时候,万一因为‘减负’孩子的基础没有打好,升初中的考试也会受到影响,不如提前让她补习补习,有备无患。”
和林先生一样,盖女士也不觉得“减负”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儿,她现在满脑袋只有一个念头,再给念小学5年级的孩子找一家口碑较好的培训机构进行辅导。“原来因为没有时间,他只在外面上书法和英语,这回放了学反正也没事干,不如让他把数学和作文也学起来。”
盖女士说,由于孩子在学校的时间由8小时被缩到了6小时,自己十分担心老师无暇在课堂上将教学内容完全强化。如果不让儿子在培训班里将当天的学习内容进行再次“消化”,可能会因为“囫囵吞枣”而造成“营养不良”。
家长“增负”>>
导致培训机构报名热
盖女士告诉记者,这几天自己给好多朋友都打过电话,托他们帮着找一个15人以下的小型作文班,希望老师能对孩子的作文进行细致点拨。“可是,小班普遍爆满不说,就连50人以上的大班,都已经不剩几个空名额了。”
随后,记者以家长身份拨通了几个教育培训机构的电话,他们的接待人员普遍表示,最近的招生情况很不错,并提醒记者“现在送孩子来上课的人特别多,想选好的老师最好早预约,晚了好老师就不容易找了。”
在长春市某小学的门口,一位年轻母亲一边等着接孩子,一边在专心致志地研究一张的培训班招生简章。“说实话,这回学校如果真的减负很多,我和他父亲都挺不适应的,怕自己孩子松懈了,其他孩子努力了,我们就被落下了。”这位母亲表示,之前为了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就已经给孩子报了英语培训班。这回他们打算再给孩子专门报一个口语班,练练孩子的听说能力。“虽然‘减负了’,但是考试还是原来的考试模式,孩子英语单词背不下来,分数上不去,就考不上好的初中、高中乃至大学。”
而一家培训机构的老师则对记者坦言,虽然教育部关于“减负”的通知正式实施已有10多年时间,然而在“小升初”压力下,不少学校并没有严格执行。目前,虽然各大学校纷纷开始严格执行“减负令”,减少学生作业负担。但部分家长还是把成绩和升学看得至为重要,于是不惜花数千元给孩子报各种辅导班、兴趣班,形成了学校减负、家长增压的怪现象。
教育专家>>
减负需学校转变观念
“我们一直很担心学校‘减负’、家长‘增负’这种现象的发生。”吉林省教育学院小教部主任赵士英忧心忡忡地说。“这种情况的出现,证明很多家长、甚至少数教师都对‘减负’有误解。”
赵士英主任认为,‘减负’并不是单纯地少布置作业,单纯地给孩子们更多的休息时间,而是为了减去落后的、不切实际的教学内容和陈旧、僵化的教学方法。“一是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二是减轻中小学生过大的心理压力。三是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经济负担。而这要求教师首先要从自身来转变观念。”
虽然种种事例证明,我国在素质教育的路上走得并非一帆风顺,但赵士英主任强调说,家长们不应该因噎废食,盲目怀疑“减负”只能带来负面的后果。“为什么‘减负’政策首先要从学校严格抓起?因为只要每所学校都能做到不抢先授课,不拔高难度,那么大家在同一起跑线上,不断改进教学质量和方法,让每位学生都学会了,学懂了,家长们自然就没有了后顾之忧。”
同时,赵主任还指出,一二年级没有书面作业,但老师可以多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的兴趣所在,使作业内容贴近学生心灵。“语文作业可布置学生做一些社会调查,做民风民俗的收集整理;英语可让学生去一些‘英语角’锻炼口语,或者布置一些让孩子敬老爱老的行为作业,激发孩子心灵深处的求知欲望和道德观念,让他们轻松成长,培育完善的人格。”
(记者 毛焯 实习生 许静/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