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汉字家园(二)
[板块说明]
这一板块是继汉字家园(一)之后的又一小组集中归类识字,由三课组成,第一课是反义词归类识字,第二课是象形字归类识字,第三课是猜谜语识字。这一组教材的安排,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图文并茂,生动活泼,围绕“识字”这一重点创设了识字情境,呈现多种识字方法和途径,揭示了汉字的构字规律,体现了汉字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
学习这一板块要以识字为主,充分利用书中的字理演变图,在观察比较中识记汉字,在识字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想象其中所描绘的情景或画面,初步感悟大意。
学习这一板块的每篇课文都要关注本板块的主题“识字”。领略多种识字方法,激起学习汉字的兴趣,培养热爱汉字的情感。本组课文的选择,能针对归类识字的类型与方法,提供了灵活多样的识字载体。在识字教学时要利用这一载体采用多种方法,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以激发学习情趣提高识字效率。因此,在反义词归类识字的教学中,教师要利用文本所提供的图画,引导学生在观察比较中,感知这些字意思相反。诵读诗歌《画》的过程中,找出谁与谁意思相反来识字,从中感受汉字的趣味性,进而激发学习汉字的热情。象形字归类识字,要结合课文提供的背景图和字理图,进一步引导学生在观察中感悟汉字的形象性,教学时把图画字形字义有机结合起来识记汉字,感受汉字的发展过程中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体会汉字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猜谜语识字是学生喜闻乐见的识字方法,在教学中利用这一资源,更大地调动学生主动参与、主动识字的积极性,在猜谜中感受到识字的乐趣,在猜谜中发展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的创造力。
三篇课文的学习都要紧紧围绕识字这一目标展开教学。借助文本呈现的多种识字方法和途径,采用多种学生喜爱的教学形式,激发学习的热情,感受汉字表义的丰富,从而扎实有效地完成识字任务。
本板块的汉字家园(二)是学习汉语拼音之后的第一组教材。在看图识字、随文识字、韵语识字的基础上,鼓动学生利用学过的汉语拼音帮助识字,养成主动识字的好习惯。
学习这一板块,要引导学生感受多种识字方法,激发识字乐趣,自主识字。
4—1 反义词归类识字
教材分析
1.文本解读
课文的第一部分内容是一幅情境图,图画上呈现了本课要求会写的6个生字。相对应的图画生动、形象地揭示了汉字的字形和字义的关系,为学生掌握字形、了解字义提供了极好的依据。本课是反义词归类识字,这幅图画就展示了三组意思相反的词,即上——下,大——小,多——少。通过对比观察图画,感受这些字意思相反,进而感知反义词的内涵。课文第二部分是一首图文并茂的五言谜语诗《画》,谜底是“画”。诗歌节奏鲜明,语言浅显,按着从远到近的顺序描绘了一幅有山、有水、有花、有鸟的山水画,给人以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的美感。诗的前两句,描写了远处群山郁郁葱葱,近处瀑布飞流而下,却听不到流淌的声音,诗的后两句则描写了繁花似锦的春天过去了,而盛开的鲜花依然绽放,人来到树林中,鸟儿一点也不惊慌。这首谜语诗描写出了景色优美,充满生机的山水画的特点,给人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比如:“近听水无声”,为什么人走近了听,还听不见山涧中流水的声音呢?“春去花还在”,为什么春天已经过去了,花还没凋谢呢?在这些疑问中揭示了谜底。
这首五言诗排列整齐,两行一句,韵脚鲜明,朗朗上口,适合按“二三”节拍朗读。在声情并茂的朗读中,表现出画中所描绘的美景,表达出赞美喜爱的情感。这首诗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想象,有利于形成学生的语感。
2.教学价值
反义词归类识字是第四组教材的首课,具有统领整个板块的作用。相对后面课的内容而言,生字简单,诗歌内容浅显,贴近儿童生活,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一个识字板块的起始课,首先要关注儿童的识字乐趣,在观察图画、诵读诗歌中感受到反义词归类识字的趣味性,学习一种新的识字方法,体会汉字的丰富内涵和表现形式。因此要充分利用这个情境图,通过做动作、演示、观察比较等方法,识记汉字,了解字义,感知反义词。这首五言谜语诗是识字、感知反义词又是指导学生练习朗读的好材料,学生利用学过的汉语拼音可采用五言诗的二三节拍停顿读,可采用拍手读儿歌的形式读,也可采用边读边做动作等形式,达到熟读成诵,在读中感悟诗歌描绘的意境,在诗中激发想象的欲望,在读中揭示谜底从而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
这首五言谜语诗所配的插图,生动形象真实地再现了诗歌内容,描绘了画中“山水花鸟”的特点。教学时,充分利用插图,通过观察图画,想象诗歌意境,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借助图画中所描绘的景物,激发朗读的兴趣,从而实现积累的
教学目标。
课后练习“读词语,走迷宫”是巩固复习词语所设计的游戏活动。可采用同桌间“石头,剪子,布”的游戏规则:赢者读出词语前进一步,以此类推,或同桌间采用计时的方式,看谁读得对,读得快,先走出迷宫为胜者。这项活动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在快快乐乐的游戏中复习生字,积累词语。关于叠词,教师不必多讲,让学生能发现这些词的特点就可以了。猜字谜“大一点”的谜底是“太”或“犬”,“日”多一笔:田、目、白、由、申、甲、日、电等,“日”少一笔是:口。这种趣味题的设计是让学生感受到汉字的神奇有趣,从而更大地调动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扩大识字量。“比一比,说一说”是结合本课学习的反义词设计的口语表达练习。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画,针对提示语的要求,学生在口语表达时声音要洪亮,要说完整话,并且引导学生倾听他人的发言。学生观察的结果,教师要适当把握,不统一答案,在观察比较中,让学生感悟“大、小,远、近,上、下,多、少”都是相对而言的。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12个生字,读准字音,了解字义,会写本课的6个字,做到工整干净。
2.正确、流利、有节奏地朗读、背诵诗歌,感悟诗歌大意,知道这首诗描写的是一幅山水画的特征。
3.在观察比较、诵读中感知反义词,感受汉字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激发热爱汉字的情感。
教学建议
(一)教学准备
1.诗歌的教学插图或课件。
2.生字卡片。
(二)教学思路
本课是反义词归类识字,属于集中识字。6个会认会写的生字都呈现在一个情境图中,教学时首先要利用文本提供的反义词情境图,借助汉语拼音以及学前识字的基础,认读6个生字,解决字音问题之后再引导学生观察反义词情境图,在观察比较中揭示字形、字义的关系。然后指导书写。当学生感知这三组反义词后,引出五言谜语诗,鼓励学生借助汉语拼音,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通顺,然后让学生通过找反义词来激趣识记诗歌中的生字。最后逐句读诗句,结合图画,揭示谜底。教学时可以抓住反义词这一主线来识字、学诗,以此突出反义词识字的特点,从而学习新的识字方法,体会汉字丰富的文化内涵。针对这一课的内容,提供如下教学策略。
1.集中识字,突出特点,发现规律。
本课要求会认的字有12个,其中“上、下、大、小、多、少”是会认会写的字,是用一个情境图呈现出来的。教学时让学生观察图画,说说在图上你都看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在学生的描述中,引出要学的6个字,然后引导学生借助拼音读一读这些字,或者请在学前认识这些字的同学领读生字。之后再请同学观察图画以及旁边出示的生字,说说你又有哪些发现。通过这次观察,发现规律,即,“上、下,大、小”四个字的图画既表现出汉字的形,又表现出字的意思。这样学生在头脑中就把图画与字形、字义紧密联系起来。在观察比较中,还应引导学生发现这6个生字中“上与下,大与小,多与少”意思相反,从而感知这三组反义词。然后采用对口令的形式进行巩固联系。如,我说上,我对下,我说多,我对少,我说大,我对小。在这6个生字中“上、少”是翘舌音,“少”又是多音字,还读“sh€鄌”,表示年纪轻,如,少年。“小”与“少”可采用对比法识记字形,“多”可采用数笔画或编歌诀的方法来识记,如,二夕为多。
2.激趣导入,自读诗歌,识记生字。
当学生感知反义词的内涵后,出示五言谜语诗,借助拼音自读诗句,然后让学生找一找诗句中谁与谁意思相反,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乐趣。出示生字“远、近、来”,这三个字的意思可结合诗句通过做动作和演示来理解。“听、声”可以用组词的方法识记。为了巩固复现生字,引领学生读带有生字的诗句。
3.结合图画,感悟诗意,揭示谜底。
出示这首诗的插图,引导学生观察,图画上都有哪些景物?你认为画上的景物美吗?然后让学生看着图画,再读古诗,想象世人描绘的意境,感悟诗意。这首谜语诗虽然谜底在诗题中已经揭示了,但对学生来讲有可能还是个谜。因此在朗读诗歌时,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人走近了听,还是听不到水声?春天开的花,为什么春天已经过去了,花还没有凋谢呢?在这些疑问中,揭示谜底。
4.反复朗读,个性表达,熟读成诵。
这首谜语诗描绘出了一幅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的山水画特点。在朗读时要使学生有声有色地再现诗中的美景,就要注意停顿和重音,突出画中的景物,如,山、水、花、鸟,抓住“远近,来去,有无”这些意思相反的词,根据个人的感悟,用不同的语气,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可按五言诗歌的节奏,采用二三停顿,读得舒缓些,可拍手唱读,读得轻快些,也可边读边做动作,进行朗读表演。在反复朗读中,进一步感悟诗意,最后达到熟读成诵。
5.观察字形,发现特点,分类指导。
本课是学习汉语拼音板块之后的第一课,在指导学生写字之前,先复习虚宫格各部分的名称,之后引导学生观察本课的6个生字,根据字的形状特点,进行分类指导书写。
(1)“上、大”写成正三角形,“下”应写成倒三角形。
(2)“小、少”字形相近,可在对比中书写。先写中间,再写两边,竖和竖钩都压在竖中线上。注意,“少”上面的小字头没有钩。
(3)“多”上下两个夕字的撇和横撇长度不同。
指导书写时要关注执笔姿势和书写姿势,做到三个一。
(三)课时安排与内容分配
1.课时安排:2课时。
2.内容分配:识记生字,朗读诗歌,感悟诗意第一课时;指导书写,巩固识字,完成练习第二课时。
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1.本课会认会写的6个字,学生在学前有一定识字基础,因此在教学时,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及时调整,教学重点应落在字义上,在观察比较中感受大小、多少、上下是意思相反的词,从而认识反义词。
2.这课是反义词归类识字,教学要突出这一课的特点,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掌握一种新的识字方法,要注意激趣,让学生感受到反义词识字的乐趣。如果学生能说出自己知道的反义词,教师要给予鼓励,激发主动识字的欲望,从而扩大识字量。
相关资料
1.上字上移,下字下移,横不压线
这是写字提示语,是为了把字写得美观、匀称。凡是上宽下窄的字横都下移,一般移半宫格或一宫格,如,“下”。凡是上窄下宽的字,横都上移,一般移半宫格或一宫格,如,“上”。
2.生字资料
“上”是一个指事字。本义是位置在高处。
“下”是一个指事字。本义是位置在低处。又指由高处向低处降落,如“下雨”。
“大”是象形字,像正面站立的人形。其本义是在体积等方面超过一般,与小相对。“大”字本是人形,所以以大作形符的字,多与人有关系,如夫、天(本义指头顶)、奔等。
“小”是象形字。甲骨文用三个小点表示微小之义。“小”本义是微小,与大相对。用小作形符的字多有小义,如:尘、少、尖等。
“多”是会意字。甲骨文从二夕。夕有天的意思,昨夕与今夕为二夕;今夕与明夕也有二夕,如此类推无穷无尽,以表示累叠增加之义。多的本义是数量大,与少相对。
“少”是指事字。甲骨文在小字下加一点儿以示与小的区别。少的本义是数量小,与多相对。引申为年纪轻,这个意义读sh€鄌,如“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