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书推荐

在冬天里——1 雪地里的小画家

2008-09-08 浏览量:5592

长春出版社>语文>教学用书>一年级上册>教学资源包小学

11.在冬天里

[板块说明]

    飞扬的雪花带来了寒冷的冬天,冬天虽然是寒冷的,但也是美丽的。为了让学生初步发现冬天天气的主要特征,了解动植物的变化,感受冬天的美丽,以激发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这个板块特安排了《在冬天里》这一主题的学习。这一板块主要由4篇课文组成:第一篇是一首融儿童情趣与科普知识为一体的儿歌《雪地里的小画家》,第二篇是历代流传,反映我国劳动人民生活经验的农谚《九九歌》,第三篇是一个童话故事《雪孩子》,第四篇是北宋诗人王安石的咏梅诗《梅花》。在板块的最后还安排了一次表达。从整个板块的内容来看,主题鲜明,体裁多样,对学生极富吸引力;从教学时间来看,正好是在冬季,对教师组织学生观察冬天天气的变化,花草树木的变化,体验冬天的美丽景色,无疑是最佳的时机;从板块所处的位置来看,安排在本册教材的最后,对全册教材的内容都应该起到一个总结的作用。

    在具体学习这一板块的时候,一方面要重点落实识字和写字的任务,一方面也要抓住这个板块的特点,加强朗读和背诵的指导,像《雪地里的小画家》《九九歌》《梅花》,都非常适合背诵。还有课后安排的《小雪花》《下雪了》,浅显易懂,并且朗朗上口,也是学生背诵的好材料。

    在学习这个板块的时候,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亲自到大自然中去观察,去体验,并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体验,大胆地想象,大胆地创作,写出属于自己的小儿歌、小诗歌,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对冬天的喜爱。

11—1 雪地里的小画家

教材分析

1.文本解读

    这是一篇富有儿童情趣的诗歌,作者设置下雪的环境,采用拟人的手法,运用形象的比喻,根据几种小动物踩在雪地上的脚印来介绍它们脚印的形状特征,又用设问的形式,指出青蛙没来的原因。本课共有六句话。第一句话讲的是下雪啦;第二句话讲的是雪地里来了一群小画家;第三句话讲的是这些小画家是谁,它们各画了什么;第四句话讲的是它们怎样画画;第五句讲的是青蛙为什么没来,是个问句;第六句回答青蛙不来的原因:它冬眠了。

    本课的语言生动有趣。这里的“小画家”,就是指小鸡、小狗、小鸭和小马;“画画”,就是它们在厚厚的雪地上留下脚印。因为小鸡、小狗、小鸭和小马在雪地上留下的脚印不同,说明它们的脚趾形状不同。青蛙没有参加“画画”,说明青蛙有冬眠的特点。

2.教学价值

    本文是一首优美的儿歌。儿歌节奏鲜明、音调和谐,文字排列整齐,错落有致,气韵生动,适于诵读积累,是学生背诵的好材料。儿歌充满儿童情趣,字里行间都流露出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是一册教材中不可多见的美文,有利于引导学生感知生活、观察事物。

    本文位于这个板块的第一课,依托本课可以引出“冬天”的话题让学生交流讨论,使学生对冬天有初步的感知。在课文中,学生会进一步体会到冬天景色的美丽,以及冬天给孩子们提供了自由玩耍的天地。课文中的插图,形象、逼真地刻画了各种小动物们脚印的特点,使语言文字的内容变得更加直观,更加亲切,这都是教学这课的有利资源。课后习题增加了思维的训练,如“照样子说一说”,有利于学生积累生活经验。

教学目标

1.会认12个生字,会写“画”“枫”“牙”“几”“为”“什”6个字,认识1个新笔画“横折弯钩”。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小鸡、小鸭、小狗、小马这四种动物爪(蹄)子的不同形状以及青蛙冬眠的特点。

4.体会下雪时小动物们的快乐,感受冬天特有的情趣。

教学建议

(一)教学准备

1.要求会认的12个生字的卡片。

2.准备竹叶、梅花、枫叶的图片或实物。

(二)教学思路

    本课属于随文识字。随文识字,生字随课文出现,边识字边阅读,结合课文来学。在随文识字中,要注意寓识于读。通过朗读,读通全篇的文字,然后结合课后的生字表,进一步确定字音,再通过朗读来巩固字音。要寓解于读。汉字的表义性,决定字义教学的实质是词义教学。寓理解字义于语意之中,通过与词句的联系,理解生字(词)的意义。要观察临写。“寓识于读、寓解于读、观察临写”既扫清了阅读道路上的“拦路虎”,又借助汉语拼音这个“拐棍”及朗读掌握了生字,理解了字(词)义,还通过老师的提醒、示范、指导强化了写字训练,可以说是立体识字。具体步骤是:

1.初读课文,找出生字,借助拼音,读准生字。

    在这个环节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学生尝试拼读在先,然后,教师根据学生的拼读情况,教师范读或学生之间纠读。具体操作可以这样:(1)自由练习读课文,把不认识的字在课文中圈画出来。(2)借助生字表中的拼音把生字读准。(3)检查学生识字情况。可利用生字卡片指名读,小组轮读,全班齐读。在检测中要注意“什”是翘舌音,“参”是平舌音,“加”是三拼音。在强调读音的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感知字形,初步建立生字的表象。(4)再读课文,在文中巩固生字的读音。

2.精读课文,结合语言环境,理解字义,加强朗读指导。

    (1)当学生把课文读通顺以后,要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读懂每句话的意思,这时,要引导学生结合语言环境或生活实践理解生字新词。要注意区分会写和会认两类字。教师要重点引导学生在语言环境中理解应会认的字,而会写的字要再次复习已了解的音、形、义。要求会写的字,不仅理解在本句中的含义,也可扩展延伸,如借字组词,扩展造句等。这个环节,理解字义是重点,因此,要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如“枫”,根据文字的结构特点,帮助学生理解,即:“枫”是木字旁,表示一种植物,在这里指的是“枫树”。“几、什”可以借助字典,帮助学生理解,即:“几”表示询问数量的多少,当读第一声时表示小或矮的桌子;“什”表示“什么”,代词,有时表示疑问,有时表示惊讶或不满。“画”可以借助直观的事物,帮助学生理解汉字本身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理解“小画家”的意思,指的就是小鸡、小狗、小鸭、小马。“月牙”联系生活,帮助学生理解,指的是新月。在这里要注意理解字义要同字音、字形紧密联系。

(2)加强朗读和背诵的指导。

    这是一篇富有儿童情趣的诗歌。朗读时,要激发学生的情趣,带着童趣读出味道来。可让学生边读边看图,或看多媒体课件,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再读正确、读流利。“下雪啦!下雪啦!”是儿童看到下雪时高兴心情的自然流露,可让学生联系生活经验体会,然后通过范读或录音,指导学生读好这个句子。中间两句描写的是小鸡、小狗、小鸭、小马在雪地上快活地跑来跑去,留下一串串“竹叶”“梅花”“枫叶”和“月牙”。这些“小画家”“画”了一幅十分美的雪地“画”,所以要读得轻快些。可以通过范读,让学生模仿着读出轻快活泼的语气。

    最后两句要读出问句和答句的不同语气。在学生充分读的基础上,可借助图背诵课文。背诵要在课内进行。

(3)采取多种形式,增强识字的趣味性。

    在识字的过程中,要适时对学生进行点拨,帮助学生记忆字形。可利用汉字本身的规律,借助形象化、趣味化的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在观察、联想、比较、思考、游戏中生动愉快地识字。例如:实物演示法,适时直观的物体演示,会给学生留下鲜明生动的形象。如教“笔”字,出示一支毛笔,告诉学生从古代开始人们就用这样的“笔”写字,它是用竹子做的杆,用毛做的头,所以这个字上面是“竹”,下面是“毛”。

3.分析字形,指导写字。

    记忆字形是低年级教学的难点,我们可采用结构记忆法、笔画笔顺记忆法、联想记忆法、字谜记忆法、直观记忆法等。如采用猜字谜的方法学习“画”字,“一块豆腐切四块,放到锅里盖上盖”。用结构记忆法学习“枫”“什”,“木+风=枫”“亻+十=什”。用数笔画的方法学习“牙”“几”“为”。随生字“几”的学习,认识新笔画“横折弯钩”。最好的方式,是让学生自我讨论,学生自我发现的要比教师教好得多。写字教学要认认真真地指导,扎扎实实地训练。低年级还没有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所以,教师必须加强指导,可以这样进行:先让学生读一读虚宫格里的生字,要让学生注意观察生字的结构,想一想笔顺,数一数笔画,特别注意笔画在虚宫格里的位置,然后让学生说一说怎么写。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纠正、讲解、范写。

(三)课时安排与内容分配

1.课时安排:2课时。

2.内容分配:第一课时随文识字,指导朗读和背诵,指导书写“几”和“为”两个字;第二课时继续指导写字,主要书写“画”“枫”“牙”“什”四个字,完成课后一、二题,练习朗读、背诵。

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本文是以雪为背景进行描写的,生活在北方的学生读来非常亲切,可是对于生活在南方从没见过雪的学生来说,理解起来就会有一些困难,因此教师教学时可通过挂图或者课件生动展现北方雪景,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本文中出现的小鸡、小狗、小鸭和小马都是农村常见的小动物,它们脚趾的形状农村学生都非常熟悉,理解起来很容易。而城市学生就需要教师通过挂图或者课件来丰富其感性认识了。

    此外,本课教学时,学生可能要问是不是雪地上只有这几个“小画家”呢,教师可以因势利导,启发学生想象还可能会有哪些小动物来雪地上“作画”,它们会“画”什么“画”,还有谁可能躲在洞里睡着了,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

相关资料

    冬眠:某些动物,如蛙、龟、蛇等,在冬季寒冷、食物和水分缺乏的时候,卧在洞里不吃不动,等到第二年春天再恢复正常的活动,这就是冬眠。蛙类是冷血动物,它的体温能随着外界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冬天外界温度很低时,它的新陈代谢作用十分缓慢,处于休眠昏死状态,所以虽然不吃不喝,也能够维持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