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书推荐

小小的希望——1 把我寄给爸爸

2008-09-08 浏览量:10295

长春出版社>语文>教学用书>一年级上册>教学资源包小学

10.小小的希望

[板块说明]

    这一板块是以“小小的希望”为主题,由《把我寄给爸爸》和《小小的希望》两篇充满童趣的儿童散文诗组成。文中字里行间洋溢着儿童的童真和稚趣,无论是把自己画在信纸上,寄到南极思父心切的女儿,还是聆听鸟语、关爱自然的小姑娘,她们的心愿都是那样的纯朴和真诚,她们的心灵是那样的纯真和善良,由她们心底萌生的希望是那样的纯净和美好,在阅读中我们不能不被她们的诚挚情感而感动。

    在学习这一板块课文时,在利用各种方法识记生字的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读文,通过用多种形式的读文来巩固识字、理解句子、感悟语境、体味情感,通过朗读来提升领悟、表达感情,积累优美的词语和句子。

    本板块是两篇儿童散文诗,散文诗以它特有的直率明朗的抒情性、流畅优美的音乐性、参差不齐的形式美、天真活泼的趣味性等特点,深受儿童的喜爱,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体会这些特点,使学生在丰富词汇、陶冶情操、增长见识方面有所收获。同时还应注重散文诗这种介于诗歌与散文之间的文学体裁的“诗情画意”和“短小精悍”对现代儿童进行诗化教育,激发学生创造潜能,全面提高儿童综合素质所起的作用。

10—1 把我寄给爸爸

教材分析

1.文本解读

    这篇充满童真童趣的散文诗,以它丰富的想象、真挚的情感、天真的语言为我们描述了一个思父心切的孩子在元宵佳节前夕,在妈妈给远在南极探险的爸爸写信时,将自己画在信的一角,希望能跟随信一起去南极的情节。文章以清新活泼、简明易懂的诗意语言表达了小女孩对爸爸的浓浓亲情及对南极的无限向往,读来感人至深。

2.教学价值

    本课的内容由一篇散文诗、一幅插图、一张识字表和写字表及两道课后习题组成。

    本篇课文是第十板块“小小的希望”的第一篇课文,它是一篇颇具代表性的儿童散文诗。文章以质朴、明快、简洁、畅达的散文诗的语言把一个活泼可爱、聪明乖巧的小女孩描写得栩栩如生。如“不知圆圆的月亮,会不会照到他?”“我把我寄给你了!”“更想看看你啊!”这些饱含真情的句子把小女孩对爸爸的思念、牵挂及殷殷深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在教学中我们要注意对这些句子的理解、感悟及朗读的指导。

    本课的插图充满童话色彩,那穿越时空的魔毯,憨态可掬的企鹅,及幸福相拥的父女使人不禁心驰神往、浮想联翩。充满了神奇的浪漫色彩,使文章更具诗情画意。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进行表达训练。

教学目标

    1.   认识12个生字,会写7个字。认识两个偏旁部首“父”和“冫”。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用“说”和“画”的方式来表述自己的愿望。

    4.感悟父女之情,体味亲情的重要。

教学建议

(一)教学准备

1.生字、生词及字理识字卡片。

2.有关南极和企鹅的录像、图片等相关资料。

(二)教学思路

    这是一篇简洁明朗、生动有趣、饱含真情的散文诗。整篇课文短小精悍、朗朗上口、易于朗读,教师可先引导学生多练习朗读,在朗读中随文识字。

1.加强识字,突出重点

    本课要求会认的字12个,其中“父、角、元”是象形字。“角”字教材中已经给出了字理图,可以让学生仔细观察汉字由图画到古字至今字的演变过程,加深对象形字的认识和理解。“父”是由“爸”字拆出来的生字。教学时先学“父”然后学“爸”,体现由独体字到合体字的构字规律。“父”可做字理,帮助学生理解,即:甲骨文、金文的父字左边是一只手,右边的一条竖线像一柄石斧的样子。父的本义为斧子。手持石斧与敌人作战或从事艰苦的野外劳动,是成年男子的责任,所以父就引申为对成年男子的一种尊称,后来又成为对亲生父亲及其同辈男子的称呼。“寄、爸、宵、到、想、冰、写”是形声字,“寄、爸、宵、到、想”这几个字一眼就能看出它的声旁,比较容易掌握,但在教学形声字时要特别强调形旁的表义性,它可以帮助理解字义,这是识记形声字的关键,“冰”和“会”这两个形声字在漫长的演变过程中,声旁已经发生了变化,应提示学生。“更”字是会意字,可以根据更字的古字形来帮助理解记忆更字的形义,“更”是个多音字。“元、宵、角、想”是三拼音,“角”要读准字音,提示“角”是多音字。“把、父、爸、元、妈、角、冰”是这课要求会写的字,在读准字音、理解字义、关注字形、规范书写的同时还要认识两个部首“父字头”和“两点水”,引导学生注意带“冫”的字义大多与寒冷有关,如:“冻、凌、冽、凛”等。

本课生字教学可以参考如下思路:

    可以通过预习让学生自己照生字表在文中用不同的符号圈画出会认的字和会写的字。教师可以范读课文,让学生听准生字的读音,然后给学生充分的自由读文时间,让他们借助拼音反复识记生字的字音,同桌和小组之间可以互相检查,教师通过生字卡片检查自学效果。读音关通过之后,再引学生读文,在读文中提出生字,通过析形解义加深对生字的形、义的理解记忆,然后再回到语言环境中通过朗读加强巩固识字。如学习“元宵节要到了,”我们来看这个“元”字,“元”:金文像一个侧面而立的人形,而特别突出了人的头部。后来的头简化成一横,而在横上又另加一点,以指头在人体中的位置。元的本义是指人头。引申为开始、第一的意思,如:元月、元旦、元年、元首。元宵节是每年的农历的正月十五,这是一年中的第一个月圆之夜。元在这里有第一的意思,也就是元宵是第一个月圆之夜。通过教师的讲解可以让学生明晰“元”字的形、义,使之牢牢地印记在学生的心里。

2.充分朗读,感悟文本

    这是一篇非常适合朗读的文章,我们要通过充分的朗读来体会文中小女孩对爸爸的思念之情。

(1)读好问句和感叹句。“他到南极探险去了,不知圆圆的月亮,会不会照到他?”读出疑问的语气,结尾语气稍稍上扬。引导学生充分体会小姑娘对父亲的思念之情。

(2)读好最后一个自然段。这段话,集中了孩子对爸爸的想念之情,尤其是“更”字的运用,突出强调了这种感情,读时要注意指导学生体会,可适当做重音处理。教师可以先范读,然后让学生练读。

(3)读出韵律。“说了一大堆话儿”要注意指导读好儿化音,这篇课文每一段结尾都押“a”韵,有一种韵律之美,读时可引导学生体会。另外,最后一个“啊”要有音变,读做“ya”,可以不给学生讲音变的道理,直接告诉学生读音即可。

3.指导写字,规范书写

    指导写字是识字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指导书写时要做到以下几个环节:(1)首先让学生读书,也就是认真观察虚宫格中的生字,看字在虚宫格中的结构占位。(2)教师范写,边写边强调笔画的起止。(3)学生仿写。(4)评价:教师要以表扬为主,指出问题,指导改正。(5)学生再仿写一个。“把、妈、冰”是左右结构的字,注意左小右大。“爸”的“父字头”要写得扁一点,舒展一些,要盖住下面的“巴”字。

4.落实活动,巩固练习

(1)读一读。

    这部分内容共11个词,有三个层面的要求: 所有的词都要会读; “火把、爸爸”等词要求会写; 在会读、会写的基础上背诵,积累词汇。

    教学这部分内容时,可先指导学生读准、写好这些词。然后让学生观察这些词有什么不同,安排一些时间让学生自由背诵。教学中要重点让学生背诵四个字的词,对于不懂的词教师可做适当解释。还可以在这些词的基础上扩展词汇,如引导学生想一想,除了寄信、写信外,还有哪些字可以和“信”组成词。另外,教师还可引导学生选一些词说句话。

(2)说一说,画一画。

这里有两个要求:

    第一,说一说,如果爸爸回信了,他会说什么呢?这是以课文为基础进行的一种延伸练习,它在进行口语交际训练的同时,也渗透了亲情教育。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先在小组里交流,然后请小组推荐若干学生,在全班交流。还可以为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边表演边说。

学生可能会说:

 爸爸回信了,他也把自己画下来了,他说:“我也很想看看你呀!”

 爸爸回信了,他还给我寄来许多南极的照片,他说:“等你长大了,也可以来南极探险。”

 爸爸回信了,他说:“南极这儿有许多企鹅,它们和我们人类是好朋友。”

    第二,你想把你寄给谁呢?画画你自己,并说一说。

    学生可以先画自己,然后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

(三)课时安排与内容分配

1.课时安排:2课时。

2.内容分配:

(1)第一课时:读文、识字,写其中的两个字。

(2)第二课时:理解、朗读课文,写剩下的生字,完成课后练习。

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1.本课生字中“角”比较难写,教师可参照虚宫格中的写法指导,注意这个字的宽窄比例。

    2.本文最后一段,学生会产生疑问,“我”怎么会把“我”寄给爸爸?“我”又怎么能看到南极冰雪,怎么能看到爸爸呢?针对这一问题,可以引导学生讨论。

   “我”寄给爸爸的是什么?“我”能看到南极的冰雪吗?能看到爸爸吗?课文为什么这么写?

    3.要关注学生与学习的状态,尤其是讨论时,会有一些学生不喜欢参与,或参与有困难。这时教师要作深入指导,多加鼓励,给不爱发言的学生说话的信心和机会。

相关资料

南极

    南极大陆是指南极洲除周围岛屿以外的陆地,是世界上发现最晚的大陆,它孤独地位于地球的最南端。南极大陆95%以上的面积为厚度极高的冰雪所覆盖,素有“白色大陆”之称。在全球6块大陆中,南极大陆大于澳大利亚大陆,排名第五。南极大陆和澳大利亚大陆是世界上仅有的被海洋包围的两块大陆,其四周有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形成一个围绕地球的巨大水圈,呈完全封闭状态,是一块远离其他大陆、与文明世界完全隔绝的大陆,至今仍然没有常住居民,只有少量的科学考察人员轮流在为数不多的考察站临时居住和工作。南极地区的矿产资源极为丰富。据已查明的资源分布来看,煤、铁和石油的储量为世界第一,其他的矿产资源还正在勘测过程中。在南极地区,可望发现更多更丰富的矿产资源,为人

类利用这些资源提出科学依据。

元宵节简介

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日,春节刚过,迎来的就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天上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

青玉案·元夕  

[宋]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生查子·元夕

[宋]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

文字资料

父:

    象形字。甲骨文像手(又)拿石斧的形状。金文物形稍变。父是斧的初文,用手拿石斧表示斧的意思。母系氏族以后手拿石斧打猎或做其他重体力劳动的是男人,因而称成年男人为父,后又专称父亲为父。为区别本义又加形符“斤”构成形声字“斧”。父就成为表示父亲的专用字。

更:

    会意字。金文上边像钟形,下边是攴,更字字形是手拿锤子敲钟报时。古代把一夜分作五个阶段,每个阶段都要敲钟或击鼓报时,所以每一段时间叫一更。引申为更改、交替、调换。还引申为更加,这个意义读“g€鑞g”。

冰:

    形声字。甲骨文是象形字“”像冰凌之形,小篆加形符水,表示冰由水凝结而成,构成形声字。“冫”本来就是冰的象形字,“”是冻的意思,这是个部首字,凡有“冫”作为组成部分的字大都有“寒冷”之义。如:“冻、凌、冽、凛”等。

到:

    形声字。金文从至,刀声,到的本义是到达。

要:

    形声字。金文从女,卣(y u)声,要为“腰”的本字。金文的要字,下面的“女”代表人形,“女”上的部分代表人的腰部,上面是两手叉腰状。小篆的要字,像一个人双手叉腰站立的样子。要的本义为腰。后多借用为求、取等义,如要求、要挟等。腰在人体的中枢位置,所以有枢要的意思,读“y€鄌”引申为重要之义,又指重要的内容,如纲要、要点等。

角:

    象形字。甲骨文像兽角形,外形像角的轮廓,内中线条像纹理。角就是兽角。因为兽角是搏斗的武器,所以引申为较量,这个意义读“ju€椤保嵌肥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