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奇思妙想
[板块说明]
想象是创造的开始。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十分重要。其实,我们的生活中不缺少想象,但我们常常无意地丢失了我们的想象和想象带给我们的宝贵资源。
这个板块编排了《沙滩上的童话》《海龟的悲剧》《神笔马良》3篇课文,他们的共同特点正像本板块“奇思妙想”主题揭示的那样,充满了想象和童趣,不同的体裁和内容,分别向我们展示了孩子心中具有的想象丰富的童话世界,动物带给我们的丰富想象和创造,古人流传给我们的神话故事。通过教学启迪学生内心的想象,把课文和他们的生活结合起来,让文中的角色走进学生的生活,唤起学生有过的美好想象,帮助学生进一步读懂课文,理解课文。这组课文适合感情朗读,教学中要注意多读,尤其是多种形式的感情朗读。同时,教学中应以学生的主体体验为主,让学生在读中实现读者和作者、教者的互动,让课堂不断在互动、生成中尽显学生的独特感悟和体验。
本板块教学建议用7~8课时完成。
11—1沙滩上的童话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洋溢着快乐、洋溢着温情的童年故事。故事描述了小伙伴们在沙滩上堆城堡、玩游戏的情景。本文共23个自然段,前两个自然段向我们介绍了活动的地点;第3~7自然段写了小伙伴们围绕城堡编织着童话;第8~16自然段写我们拯救公主的过程;第17~23自然段写妈妈就是我们的公主,我们和妈妈一同玩耍。
课文语言亲切、自然、质朴,比较适合朗读。
教学目标
1.能根据课文的内容,想象沙滩上和城堡里发生的故事,培养学生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以及想象力。
2.认识9个生字,会写9个字。
3.分角色朗读课文,理解文中词语的意义。
教学建议
(一)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
(二)教学过程
1.识字与写字
(1)本课可引导学生随文识字。边读课文边结合课后生字中的拼音或是查字典识字,教师最好能引导学生将生字所在的词语读一读,既识字,又积累词语,同时促进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受。
在识字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识字、记字的经验学习新生字。
本课中具有形声字规律的字很多,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如“堡、狠、挖”三个字,教师可指导学生找出表示声音的部件,并思考偏旁的意义。“塌”字可从字义上进行教学,引导学生采用编字谜、儿歌的形式记忆。“窟窿”两字可以以词的形式进行教学,既理解字义又帮助感悟课文。
(2)写字指导
本课的生字字形较为复杂,结构不易掌握,写字教学要着重指导学生找准笔画的位置,认真书写。
“筑”第十一笔是横折弯钩,不要写成横折斜钩。“狠”右边的部件要和“良”区分。“赛”字的写法可借鉴“寒”字的写法。“喊”字右半部分中间的小横不要丢掉。在书写本课的生字时,一定要指导学生认真观察,避免发生丢笔画的现象。
2.阅读指导
在阅读文本时,可结合课后“读课文,思考,提问题”这一训练来进行。围绕课后题中的几个问题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把握课文的脉络。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用多读多想的方法读通课文;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初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
3.朗读指导
本文较适合进行朗读指导训练。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可以让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
指导时注意,小朋友的对话是“你一句、我一句”,是在“商量着怎样攻下那城堡”。所以朗读时,尽量避免拿腔拿调地读,要读得自然些。
朗读中注意处理好三个“欢呼”的读法,不必读得过于强调,只要读出当时的那种欢乐气氛就行。
教师要范读给学生听,让学生在听中感受,或者教师用具有感染力的语言激发学生的情感。
4.活动提示
(1)“朗读课文”。本课的朗读训练提出了两个要求:一是“我要把人物对话的不同语气读出来”,这一要求要在讲读课文时进行,通过指导学生读出人物的不同语气来感悟课文的内容。二是“我要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这一要求是让学生复述课文内容,可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进行复述,复述是要讲清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主要人物和事件,允许学生有发散性思维过程,在符合课文原意的基础上个性化复述。
(2)“读一读”。本题中词语的意思应在识记生字和朗读课文时让学生了解,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容。教学时可采用默读、“开火车”读等方式反复练习。
(3)“写一写”。是在写字指导的基础上,让学生在练习本中正确工整地书写这些词语,然后试着用这些词语说话。
(4)“读课文,思考,提问题”。这道题是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先根据课文内容想象城堡的样子(“城堡”是我们自己用沙子堆成的),再根据孩子们的对话,想象一下这个城堡里住的人物和发生的事,以积累语言素材,把“说”落到实处,真正训练学生的语言和思维。
(5)“我也能提出问题,我们一起讨论吧”。可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自由提问,教师不要约束学生的思想,提出问题后在小组内讨论、解决,教师可给予适当的帮助,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精神。}
5.课:2课时。
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对于课文中“我和其他小朋友在城堡下挖地道,再用炸药把城堡轰塌来救公主”这种办法,学生可能会有不同的看法,学生可能会提出:“把城堡轰塌了,难道公主就不会被炸死吗?”针对学生的不同看法,教师可引导学生各抒己见。在讨论文中小作者这个方法好坏的同时,让他们继续想象,还可以用哪些方法来救公主?激发学生的“奇思妙想”,教师不必给学生一个统一的完美的答案,让孩子们保留自己的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