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13日至16日,历时四天的第二届“长春杯”教学大赛落下了帷幕。笔者作为本次大赛的评委,荣幸地观摩了大赛的全过程,欣赏到25节异彩纷呈的好课,深受感染也深受启发。本次大赛的参赛选手,用他们无穷的智慧和创造力,将长春版教材的精华所在一一呈现在我们面前,无论是低学段的特色课《汉字家园》,中学段的经典课文《这条小鱼在乎》《生命的药方》《看不见的爱》等等,还是高学段的古诗文教学,都是那样精雕细刻,散发出浓浓的语文味。参赛课的课型也是包含了识字、阅读、表达、作文等各个层面,可谓是百花齐放,人才辈出。
“读一本好书,就像和高尚的人谈话。”看一堂好课,就像是接受一次心灵的洗礼。回顾四天来的无数精彩,评委的一致感受就是:课堂无小事,细节见其功。
一、识字寓趣,给“知识”一块习得的磁场
语文,语文,“学语习文”。汉语的特点就是字构成词,词连成句,学习语文,离不开“咬文嚼字”。那么,“识字”教学终结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课堂教学当中的识字过程,不外乎“认识、会写、掌握识字规律”这三个层次,该浅则浅,该深则深,既不增加负担,也不错过培养兴趣的良机,轻松识字,根植文化。但是,能把握好识字教学的尺度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必须要有厚实的汉字研究基础,还离不开课堂教学每一步的精心设计。
解放大路小学贾占武老师所授《四时田园杂兴》一课,在识字方法的处理上,既显示出深厚的汉字文化底蕴,又不乏高超的教学技艺,值得借鉴。从贾老师对每一个生字的处理上不难看出,他对生字具有深入的研究,熟谙每一个字的来龙去脉和相互关联,因些才能得心应手,一举多得。采用的方法也恰到好处,不是生硬照搬字理,而是将识字寓于丰富的学习手段之中:用简笔画、做动作和看图片等形象直观且深受儿童喜爱的学习方法,辨析字形,解释字义。通过了解字义又了解了诗意。既不单纯识字,又不荒废古诗的阅读教学,真正做到了识字阅读相得益彰。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学习本身应是最饶有趣味的过程,博大精深的汉语文化,为我们的语文课堂提供了无数教学资源,善于运用就能将语文课堂打造成一个语文学习的磁场,吸引孩子们,在感官受到强烈震撼的同时,牢牢地记住了我们中国的文化,感受到她的神奇魅力。
二、读书引悟,给“技能”一架生长的阶梯。
语文学习是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过程,换言之,就是学生一次又一次的阅读经历。但是,“阅读”,只是无意注意下的随意行为,因此,程度上有深浅的差异。而“阅读教学”是老师、学生、文本三者间对话的有效过程,教师的责任是促进学生的阅读由浅入深,达到与课本的“高端”对话。中高年级的语文阅读课的“语文味”就体现在对文本的深度感悟之中。而我们更该看重的,是教师如何能引导学生在文本中有效地走个来回。师大附小的陈吉荣老师,给我们做出了典范,在《十六字令三首》的教学环节设计上,就遵循了“由浅入深”的阅读心理,引导学生层层探寻,由表及里地体味出文本的真正内涵。
第一层:16个字,读成一个词(这是在把书读薄)
(板书) 山
峻峭巍峨
雄险
立地 顶天
第二层:通过想象,再读成一首诗(这是在把书读厚)
(完成板书)山
峻峭巍峨翻越难
真雄险
立地又顶天
第三层:“山”的背后,你又能读出什么?(这是立足根本)
(板书)人
一往无前壮志坚
真豪迈
砥柱可擎天
第四层:三首之后,你还想收获什么?(这是习惯培养)
看,这就是教师应该发挥的“引领者”的作用。语文阅读不能只停留在“愿意读哪段就读哪段”的阶段,“愿意怎么读就怎么读”的水平,我们的责任是让学生“哪段最好我能品出”“应该怎么读才怎么读”,只有不断地提升学生的欣赏感悟能力,才能越来越品出语文的滋味。
三、导读以情,给“情感”一台对接的频道。
语文学习强调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由语文学科的特质决定的,语文学科的人文归属告诉我们,在语文课堂上必定要流淌着情感的血脉,要有情感的交流,所以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以情导情,能为学生开辟一个感悟和倾诉的空间,像广播电台“对话”节目的主持人一样,在平等、尊重、和谐的氛围中打开学生的心扉,与他们产生有意义有影响的对话。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学”风靡全国,经久不衰,就充分证明了语文课堂上情感教学的重要性,在本次大赛上我们也欣喜地看到了这样一位善于情境教学的老师,那就是一实验银河校区的周蕾老师,她所授的《生命的药方》一课,从始至终贯穿了一个“情”字,真可谓:怎一个“情”字了得!
1、 情融于理,唤起学生研读之欲
上课伊始,黑板前出现了一幅欢乐的图景:一条小河中,一只橡皮伐,两张孩子天真的笑脸。伴随着悠扬的乐声响起,周老师深情地问了一声:还记得这两个人物吗?在他们之间发生了一件怎样的故事?今天我们就再次走进课文,走进他们的“情感世界”。
接下来,教者引导学生直奔主题:“在寻找生命药方的过程中,艾迪做了哪些努力?”在友情的感召下,帮助学生理清文脉,有条理地开展阅读,做到了“情理交融”。
这个开场,正如周老师在教案中写的那样:“深情追忆,先声夺人,未成曲调先有情”。
2、情融于思,培养学生动手之习
在初步回顾课文内容之后,周老师抓住了文中的两个“病”字牵出本文的主线:“在妈妈眼里,心灵的病比身体的病更可怕,那么快乐、友情在人的生命中,真的就这么重要吗?”以此带出全文,帮助学生层层领悟,逐步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在此,教师还安排了一个自学环节,让学生画一画,议一议,想一想。这样的安排不是作秀,因为有了强烈的情感铺垫,学生已经牢牢地被这个问题吸住,马上回到文本里一探究竟,已经成了很自然地反应了。也只有在情感营造的气场里,自学才是有源之水,有本之木。
3、情融于议,紧扣学生动容之处。
《生命的药方》一文涉及了两大人文主题:一是对爱滋病患者的关爱,二是对“友情”的诠释,两点都是很能打动人心的,易于引起学生的关注与思考。本文的学习,贵在通过“入情入境的朗读,抓住关键词语反复感悟”等方式,感受德诺的孤独,体会这份“友情”这份“快乐”弥足珍贵,读懂德诺母亲为儿子不幸生命中的这一点点安慰而“泪如泉涌”,明白“生命的药方”的含义之深。周老师正是这样,引导学生在品味词句的过程中,一边读一边议,在学生动容之处大书特书一个“情”字,让学生的心灵沉浸在情与爱中,得到滋养和净化。
4、情融于读,升华学生爱人之情
有了前边那么多的烘托,学生再读本文,已是情深深意浓浓,读得真切,读得动容。就是在这个“情”字的导引下,学生又一次深深地体会到——“语文的滋味”是字里行间的情,是唇齿之间的情,是心灵深处的情啊。
四、点拨设巧,给“思维”一条深化的隧道
尽管,我们总在呼吁,语文学习一定要回归文本,要读书。但是,无论是平时的教室里还是公开课的课堂上,只看屏幕不看书的现象还是屡见不鲜。对电化教学的过度依赖,让很多课堂缺失了对文本整体感知的环节,学生对一篇课文的学习被人为地由篇分割成段,甚至碎裂成词和句。这是违背阅读教学规律的。阅读教学的一般规律是从整体入手到局部深化再回到整体,教师头脑中必须要有清晰的教学思路,才能帮助学生建构清晰的学习思路。一实验中海校区的梁士富老师,在教学中关注了这一点,通过传统的“板书”教学,清晰地抓出了文章的三条线,达到了“扎实,朴实,真实”的课堂教学至善之境。
请看,他的板书:
人间真爱
看不见的爱
傍晚 “我” 母亲 孩子
怔住 捡递 微笑 安详 偏、高、低
瞄
“……都这么玩儿。”
沉默 “……总会打中……” 不停地打
“……做了没有。”
夜色 信任 支持 (打中)
《看不见的爱》一文共有三个人物三条线索,母亲与孩子的表现是两条交叉线,“我”的感情线是一条并行线,抓住三条线,文章的脉络就清晰地呈现在眼前,文章的中心也就容易揭示出来了。这节课的板书设计,虽然传统但很追求实用,可谓是煞费苦心。
再看绿园小学徐丹老师在《这条小鱼在乎》一课中的板书设计:
这条小鱼在乎
小男孩
走得很慢 关
用力 善良 不停地 爱
头也不抬 生
命
整个板书提炼出小男孩挽救小鱼生命过程中几个重点词语,突出了他的善良,提出了“关爱生命”的主题。造型如同一条美丽的金鱼,可谓是匠心独具。
语文课上老师的点拨,很多是在对话中见机行事,评价语固然要讲究要有启发性。但是,一个精心设计的板书,是对全文精华的高度概括,重视板书设计,重视发掘传统教学经验中的宝贵财富,也是一条启发学生灵性,开掘学生思考深度的有效途径。
五、拓展有序,给“课堂”一片辽阔的蓝天
积累、感悟、运用是语文课堂学习永不褪色的三大主题,在新课程理念中最受欢迎也是最普遍被效仿的一个做法,就是把大量的资料引进课堂,已经形成了一种现象:遇阅读课必有资料链接,必有拓展阅读。可是,拓展的宽度、长度、深度、广度到底怎么把握?资料的选择、运用,以什么为标准?这些问题还是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去探索的。这次大赛中,很多课在拓展阅读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像《十六字令三首》一课中恰当地引入红军长征的资料,为突破“写山更是写人”这一难点做足了准备。再有,《生命的药方》一课教学中引进了一些艾滋病患者的图片,让学生了解艾滋病的肆虐程度,催化了学生对德诺处境的同情。其中,最令人回味的还是省二实验学校刘向锋老师所授的《已死的母熊》一课的拓展设计,不仅有力地支持了本文的教学,还形成了一个清晰完整的链条,成为全课的教学线索,有序而有效。
首先,复现《白鹅》图,介绍丰子恺。再示李叔同像,介绍二人的师生关系。从而引出《护生集》,交待本文的图文关系与背景资料,导入自然,巧妙,一举两得。
其次,巧妙过渡:既然“先有漫画,后有文字”,不妨先来读图。引导学生观察图画。
接着,学文,指导文言文的学习方法,通晓全文的内容。
然后,再回到全文,幻想:开枪之前,猎人如果看到其乐融融的场面,还会开枪吗?这时,教师领着学生回顾了以往学过的课文《鸟》,回顾了另一幅教材中的图片《天鹅过马路》,经此总结,提出了“护生”的主题,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从一课到一本书再到一个学习体系,从课堂到生活,学生所关注的问题由小到大。
最后,推介《护生集》,随着一幅幅生动的漫画在眼前闪过,学生的心中已经燃起一睹为快的欲望,课后的自主阅读一定是一番火热的景象。
六、链接审时,给“语文”一盏现实的明灯。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顾炎武这幅名联之所以广受读书人推崇,与它倡导做学问的人要入世,要与国家,民族同呼吸共命运有着密切的关系。课堂小语文,语文大课堂,与时代同步,是语文学习重要的使命。这次大赛,恰逢我国刚刚遭受四川汶川大地震的袭击,万众一心,抗震救灾的关键时刻,因此,很多节课都采取了快速的反映,在教学中加入了抗震救灾的元素,有的通过生字教学说上几句,有的出示图片沉思片刻,有的揭示文章主题时关注这一现实问题,总之,教师们没有“两耳不闻窗外事”,学生们也就懂得了,阅读要联系自己,联系生活,联系现实,关注国家,关注社会,关爱他人。
通过这次长春杯大赛,我们看到了一节节振奋人心的语文课,让我们在品味着浓浓的语文味的过程中,享受到了语文课的精神快乐。本文只是听课中点滴感受的汇集,对所有参赛教师的于我的恩惠不成敬意,但是引发的思考却是最为珍贵的。如果将本文标题中的关键词串成一句话的话,那就是:语文课堂,是思维,情感,知识,技能的训练场,更是学生喜爱语文,形成语文综合能力的磁场。愿我们的老师,都能用我们智慧的心灵,给学生开通一条路,点亮一盏灯,撑起一片天,让爱的翅膀带学生们在语文的天地里任意翱翔!
2008年6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