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教材分析
1.文本解读
本课以图文结合的方式引出了“山、石、田、土、水、火”等字,提示了汉字与图画的内在联系。另外还附有一篇小诗歌,内容虽小,字里行间,流露着美感。读到这首小诗,我们不难想到在韵味风格上与之相似的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词语相对独立,却又联系密切。“青山、绿水、红花”,“小桥、流水、人家”看似相对独立的事物,却组成一幅清新淡雅、恬静古朴的田园风光。远近里,几座青山散布,之间穿流着一道莹光闪闪的绿水,青山绿水之间,绿叶红花,虫鸣鸟唱,一片生机盎然。依山傍水,有一小户人家,安静、祥和、幸福地生活着。夕阳如火,晚霞嫣红。面对如诗如画的风景,怎能不流连忘返呢?骏马此刻也似乎静止不动了,与我们一起感受着如火的晚霞给人带来的无限遐想,享受着踏实与凝重的美。这正是大自然赋予人类最丰厚的礼物。全诗语言极为凝练却容量巨大,寥寥数笔就勾画出一幅田园风光的美景图画。
2.教学价值
汉字作为一种文化,虽然是一种书面符号,但它却来源于生活。山石田土水火就在学生身边,它们在自然世界中无时无刻不让人感受着美的存在。课文的第一部分以六幅图画的组合,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几座连绵起伏的山和“山”的象形字;几块挨着的石头和“石”的象形字;流淌的小河和“水”的象形字;燃烧的火和“火”的象形字;土堆和“土”的象形字。田地的图形与田的象形字。六幅图画所创设的情境为学生掌握字形、了解字义提供了形象的依据。课上,可以结合汉字的构形理据,帮助学生将具体事物与汉字建立联系,通过认真观察,发现汉字与图形之间的联系。本课的生字都是象形字,学习时可以将现实生活中的山川、美石等自然景观与汉字紧密联系起来,识字不是单纯的识字,要走上一条开放的识字之路。
汉字以其特殊的结构,有别于其他文字的功能,它既是文字,却有着文体传授的功能。一个汉字就是一个故事。本篇课文还安排了课后练习讲故事。课文以三幅图画,展现了“火”字的来龙去脉。向学生讲述火的故事:人类如何开始有别于动物,逐渐走向文明,如何保留住火种,开始了火的使用。在识字过程中,对学生进行了人文教育,也是传承中华文化的一种体现。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会写6个字,学会四种笔画。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韵文,感悟大意,积累词语。
3.初步了解汉字的演变过程,对汉字产生喜爱之情。
4.初步了解字形和字义之间的联系。
5.进一步掌握字理识字的方法。
教学建议
(一)教学准备
1.字理图、生字卡片或教学课件。
2.关于“火”的故事。
(二)教学思路
1.创设情境,激发识字兴趣
(1)在观察中识字。课文中呈现的六幅图画,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本课要求会写的生字的字形。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书上的图画,找一找图上画了什么,图画里面藏着什么呢?然后可以做一下学习的前测,有哪些字是学生早已认识的?哪些字还不认识?认识的字在什么地方看过?可以让学生们自由地进行交流。这样老师就可以有重点地进行教学的预设。同时学生们也可以交流一下课外识字的途径。在相互补充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把观察到的汉字和图形对照着说一说,它们有什么联系。如:“山”字的字形与群山的形状很像。通过交流,学生们把认识事物与识字有机结合起来,从而识记字形,了解字义。在交流的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对话交流,或者是多媒体课件的展示,比如名山大川、奇峰怪石等自然景观的展现等,来认识事物,相机发展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图画与字形、字义有机结合起来。
(2)在诵读中识记生字。
本课的第二部分是小韵文,韵脚鲜明,朗朗上口,易于诵读,如果作为新课的导入,可在教师的领读下进行随文识字、定位识字。韵文选取了有代表性的景物,表现出春天田园的美丽景象。因此,可以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初步感悟韵文内容,结合图画具体说说韵文描绘了哪些景物,然后结合描写景物的词语认识事物,认读词语,学习生字。也可以在观察象形字的图画后,进行小韵文的学习。学生可以听读,跟读,画出不认识的字,与同学、老师交流。在认读生字时应注意“水、石、山”的读音是翘舌音。学生可以在认读的过程中为生字扩词,说话,积累词汇,发展语言。
2.朗读韵文,感悟诗意
这篇韵文词语相对独立,却又联系密切。语句优美,韵律和谐,勾勒出一幅静谧、古朴的田园风光。因此,读这篇韵文要边读边想象意境,从而产生对田园秀丽风光的无限喜爱和赞美之情。
(1)在初读课文时,应先把词语读准确,以认读生字为主,在认读生字后,把每行词语连接起来读,突出韵律感。
(2)韵文中的“石桥、沃土、良田、骏马”等词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图画,展开想象,或借助多媒体来帮助学生理解。
(3)在读熟以后,可以让学生看着图画,根据词语的意思,感受韵文描绘的景象,或让学生一边读语句,一边想象画面。配上乐曲,让学生们在音乐与图画的情境氛围中读出自己的感受,表达出喜悦、欢快之情。在充分朗读过后,达到熟读成诵。
(4)教师在教学时,不要解释词语的意思,而要整体感悟意境。“良田、骏马、晚霞、沃土”等词可以通过图画来帮助学生了解。
3.指导书写
(1)先认真观察虚宫格中的范字,注意它们的间架结构及每一笔的位置。
(2)在巩固前面所学的笔顺后,认识新的笔画“竖折、横撇、竖钩、点”,并注意指导笔画的写法。
(3)重点指导“山、火”字的笔顺。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知道“先中间后两边”的笔顺规则。山:第一笔竖,要写在竖中线上。火:注意第一笔是点,第二笔是短撇,第三笔是长撇,最后一笔是捺。
(4)写完字以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相互交流,评价一下大家的作品。有一个相互学习借鉴、修改的过程。
4.活动提示
(1)“读一读,写一写”。这道题既复习了生字,又介绍了一种词语形式——叠词(AABB)。可以引导学生在读正确的基础上,再说说这样的词,做一下拓展。
(2)“讲故事”。这道题是通过汉字的故事,让学生了解汉字造字过程,而体会到汉字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在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自己观察图画,展开想象,描述故事。然后再听教师的讲述(见相关资料)。也可以教师先讲述故事,然后学生试着说说。如果教师和学生还知道其他汉字的故事也可以互相交流。
“火”的故事,教师要根据相关资料深入浅出、生动有趣地讲给学生听,切忌上成看图说话课,也不必让学生一幅图一幅图地去讲述。学生只要了解这个故事的大致内容就可以了。
(三)课时安排与内容分配
1.课时安排:2课时。
2.内容分配:
(1)第一课时:识字,熟读课文,指导背诵,指导书写2个字。
(2)第二课时:巩固识字,指导书写另外四个字,完成课后练习。
相关资料
大约在50万年以前,由于雷电或是干旱,森林里着了一场大火。小动物们四下逃窜,结果有的被大火烧死了。人们突然发现,烤熟了的动物味道好极了。而且一场大火过后,没有熄灭的火堆,可驱赶野兽或者取暖。于是人们就想出了很多办法保留住火种,比如摩擦起火,钻木取火。后来当汉字出现时,人们想该怎样写它更有意义呢?于是人们就把火在燃烧时的形状写了下来。这就是汉字和最初图形是有着一定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