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版教材“长春杯”教学大赛在各级教育行政业务部门的关怀指导下,历时近一个月时间,至今将要结束了。这次大赛加快了我市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改革的步伐,有力地推动了我市对长春版教材的研究和探索,促进了教师整体水平的提高。在这次教研活动中,我们感到教师在教学上有以下几个共同特点:
一、突出的特点
1.教学设计突出了本套教材特点。
本套教材在编排上有许多特点:如字理识字的编排,参赛教师
在教学中根据教材这一编排特点相机插入了一些字理图,演示汉字的演变过程。如:《春晓》一课中“矢”的字理演示,《山行》中“亭”字的字源及演变图示等,这些做法对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了解汉字的特点,传承中华文化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又如综合实践活动《我们都来研究“姓”》,教师通过小调查、找资料、交流互动等形式,使学生在语文的实践活动中了解了“姓”文化,提高了语文能力。丰富了语文知识。
2.能够运用多种方法识字。
教师在识字的过程中根据教材的编排特点,设计了多种识字的方法:有的采用了字理识字,通过生动有趣的字理演示,学生了解了汉字的演变过程,如刚才所举的例子,再如《七子之歌》中的“乳”字《标点符号争吵》中的“鼓”字,《鸟的乐园》中的“丹”和“燕”字的教学等等,都采用了这种有效的教学模式。有采用图字结合,充分利用图画识字,如:《鸟的乐园》,教学中教师先出示鸟的图片,认识教材中出现的各种鸟,然后在图的下面粘贴相关的汉字反复认读。在去掉拼音和图画认读巩固等等。有的采取了归类识字,如《汉字家园》二的教学设计,教师把教材中出现的带有口字旁的字“嘎、喔、喵、咪”等字放在一起让孩子观察,从中找出规律,归类识字。还有情境识字,在生活中识字如《农贸市场》,教师在课前带领学生亲自去农贸市场观察,在回到教室播放实况录像,引导学生学习与农贸市场有关的汉字。同时现场观察、了解学生在生活中认识的汉字,等等这些做法都比较突出。
3.较好地处理了低年级阅读与识字的关系。
低年级教学的重点是识字,而本套教材生字的安排和呈现方式多种多样,其中随文识字是最重要的形式。教师在教学中一个重点的问题就是如何处理阅读与识字的关系。本次大赛一些参赛教师在这个关系的处理上表现得非常突出。大部分教师都能够注意在初学课文时了解字音,细读课文时相机出现并学习文中的字词,在放在文中再学课文,最后复习巩固。《山行》教学,首先教师领读全诗,出示卡片认识生字,再通过图出示相关的诗句,在学习诗句的过程中随机学习生字“径、车、霜”等,而且是把生字贴在诗句中去认读。巧妙地解决了文中的生字,较好地处理了低年级阅读与识字的关系。
4.注重语文教学有效的拓展延伸。
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教师在教学中能够以教材为依托,灵活地运用教学策略进行拓展延伸。如:《汉字家园二》的教学,教师在处理“寿联”时,出示了“百寿图”,与“寿”相关的对联,使学生在欣赏过程中更多地了解了“寿”字的文化。再如《七子之歌——澳门》的教学,教师在教学中插入了澳门被掠夺侵占影片,澳门回归那激动人心的场景实况录像带领孩子走进澳门,达到了感悟全诗的最高的境界。
二、存在的问题
1.对教材的编写意图把握不准,特别是对课型的理解还有偏差。
体会教材的编写意图是教学极其重要的环节,文章也好,韵文也罢,一旦被选编为教材,就与作品的概念有所区别,就有编者的设计和考虑,教者应认真体会。可是这次大赛中恰恰有诸多的偏差。如有的教师在“情境识字”课型的教学中脱离了情境,在韵文识字教学中脱离了韵文,把《标点符号的争吵》理解为教给学生认识标点并体会运用。把《一年以后》“幽默”的课型理解为看图说话,使学生在看图的过程中识字等等。再如“拆字”的处理有许多不当之处,有的先教了被拆的独体字,有的把两个字分开来教,有的呈现的方式和顺序有所偏差,应先出现整体字,如“眠”和“民”字,应现先出现“眠”字,再拆开教独体字“民”字,再回到整体学习“眠”。
2.识字的任务区分不开,加大了课堂的识字量。
该讲的不讲,不该讲的重复讲,会认的和会写的分不开,平均使用力量。这种现象可以说比较严重,这可能与我们过去使用人教版教材的习惯有关。如有些会写的字表中如《汉字家园》二中的“涌”,《小小声音》一课的“真”、“着”,在本课中只要求写,没有识的任务,最多是以复习的形式读一下,不能像生字那样再去教一遍,那样会增加学生的负担,也浪费教学时间。
3.喧宾夺主,节外生枝
电化手段使用不当、过多,占用时间。更不可取的是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只看课件不看书、只看屏幕不写字。语文课过多的课件,超量地使用电脑会影响孩子读书,不利于语文学习。有的教师一堂课黑板一个字也不写,是不字不好,不是贴纸条,就是贴图。弄得黑板花花绿绿,五彩缤纷。明明课文里有文字和图片,非得不厌其烦地搬上大屏幕,搞得学生不知看啥好。
4.书写指导不到位,流于形式。
指导书写不到位是这次教学中一个很普遍得现象。许多书写的指导就是走过场,不管用“虚宫格”还是“田字格”,每笔到那,笔顺应注意什么,结构怎样安排,都不去仔细考虑。有时教师指导时不是挡住学生视线,就是说的不明白,学生看不到、听不清。
总之,这次教学大赛中还有很多问题,由于时间关系在这里喔就不一一赘述了,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三、努力的方向
今后的语文教学,需要我们探索的还很多,这次我们提出三点要求,六个字,仅供今后教学参考:
1.务本。
本指本体,是根本。语文教学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要以此为目标,以语文教材为载体,不可远离语文和文本。语文因文而美丽,要旗帜鲜明地走语文的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是我们的宗旨。语文课应始终带着孩子们亲身经理经历从内容到语言的感悟的完整过程,带领学生走进语言大观园,让孩子去感悟、去读,读出语言的形象,读出语言的情味,读出丰富细腻的语感,最终因语言的美而感动。
2.从简。
“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促发展”应积极倡导。语文追求简单是语文自身的性质使然。由于文本载体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这一特点,一些教师错误地使语文课渗透了许许多多语文以外的附加物,使如今的语文课负载很重,兼职很多,造成了语文教学复杂化,造成浮肿,遮住了语文的本来面目,“语文是个筐,什么都能装”,山不像山,水不像水。语文应该删简就繁、轻装上阵了,应该目标明确,头绪集中,该消肿减肥了,“咬定青山不放松”。要以简单的线条拉动丰富的语言,以轻松的方式获得有分量的收获,以最接近学生的起点走向离他们最远的终点。
3.求实。
小学语文专家崔峦曾说过:“教学的最高境界是真实、扎实、朴实”。实实在在的语文课越来越受欢迎,可是老师在教学中却知道做不到,尤其是公开教学,教师为了营造一个完美的课堂,十八般武艺样样用,精彩的音像资料,美妙的乐曲,逼真的表演,热闹的合作探究学习纷至沓来,表面上耳目一新,实际上另人眼花缭乱。大屏幕代替不了书本,表演代替不了阅读,音乐代替不了语言。得意不能忘言。
老师们:真实是美丽的,《小学语文教学》有一句话说得好:“山一程,水一程,心驰神往新课程,”回过头来在想,“山一程,水一程,实实在在是新课程,”“豪华落尽见真淳,铅华洗却见本真”。有一句歌词唱到:“曾经在幽幽暗暗反反复复中追问,才知道平平淡淡从从容容最是真。”语文莫忘来时路。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