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书推荐

汉字家园(二)——2 象形字归类识字

2008-09-05 浏览量:7028

长春出版社>语文>教学用书>一年级上册>教学资源包小学

4—2 象形字归类识字

教材分析

1.文本解读

    这篇课文的第一部分内容向我们呈现了一幅郊外的美景图:广阔的原野,溪水淙淙,鱼儿在水中自由地玩耍,马儿悠闲地散步,虫子趴在绿叶上休息,鸟儿站在树枝上纵情地歌唱,一个牧童骑在牛背上吹笛。

    在这一图画上出现了六种动物及它们的名字,而且还展示了这六个象形字的字理图,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这些字的字理演变过程,揭示了象形字的字音、字形、字义的关系。图文结合的方法展示汉字演变的大致过程,便于学生理解字义,认识字形,初步了解汉字的造字规律。

    课文的第二部分是唐朝著名诗人李白的一首五言绝句《独坐敬亭山》,这首诗作于天宝十二载(753年)秋游宣州时,距他被迫离开长安已有整整十年时间了。长期漂泊生活,使李白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态炎凉,从而加深了对现实的不满,增添了孤寂之感。此诗写独坐敬亭山时的情趣,正是诗人带着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独与寂寞的感情,到大自然怀抱中寻求安慰的真实写照。前两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看似写眼前之景,其实,把孤独之感写尽了: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寥廓的长空还有一片白云,却也不愿停留,慢慢地越飘越远,似乎世间万物都在厌弃诗人。这两句是写“动”见“静”,以“动”衬“静”。这种“静”正烘托出诗人心灵的孤独和寂寞。诗的后两句运用拟人手法写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鸟飞云去之后,静悄悄地剩下诗人和敬亭山了。诗人凝视着秀丽的敬亭山,而敬亭山似乎也在一动不动地看着诗人。这使诗人很动情——世界上大概有它还愿意和我做伴吧?“相看两不厌”表达了诗人与敬亭山之间的深厚感情。

    这首平淡恬静的诗之所以如此动人,就在于诗人的思想感情与自然景物的高度融合而创造出来的“寂静”的境界。

2.教学价值

    这课属于象形字归类识字,这是继《汉字家园》(一)之后教材安排的第5个象形字归类识字课。识字是低年级教学的重中之重,而激发学生识字的乐趣和欲望又是落实识字任务的关键。象形字归类识字所提供的情境图,直接演示了汉字的大致发展过程,直观揭示了汉字的音、形、义的关系,以图画的形式呈现,能激发学生对汉字学习的兴趣,也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特点,而且为学生掌握字形、了解字义提供了形象依据。因此象形字归类识字,就应充分利用文本所提供的每一幅图画,通过观察对比图画与汉字的联系,认识字形,理解字义,了解汉字的造字规律。让学生真切感受到象形字归类识字的乐趣,充分发挥这种高效的识字方法的作用,最终达到学生乐于识字、喜欢识字,从而扩大识字量。

    这首五言绝句主要承担的是识字任务,它是识字的载体。其次是完成积累的目标,这首诗合辙押韵,朗朗上口,是朗读的好素材,利用学生已有了汉语拼音基础,自读古诗,读出节奏,达到熟读成诵。最后,通过诵读感悟描绘画面,想象古诗意境等方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课后练习“猜一猜,写一写”,是针对本课学的生字选编的谜语。可以在学习生字时使用,也可以在学习生字后巩固复习时用,教师采取听读的方法,引导学生观察图画猜谜底,然后说说猜谜的依据,以此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想象力。“读一读,记一记”。这些成语复现了本课以及从前学过的字,读这些成语是为了巩固复习生字。把这些词语记下来是为了积累词汇,发展语言。关于成语的意思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来感悟,可结合具体语言环境适当点拨,可做课外积累。“连一连,涂一涂”是组词练习。可以引导学生先观察图形,然后根据图形再找相同图形的字,连线组词。然后反复读来复现所学的汉字,最后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13个生字,读准字音,了解字义,认识两个笔画“竖折折钩”和“提”,会写本课6个字,做到工整干净,结构合理。

    2.进一步学习字理识字,在观察中了解字形和字义的联系。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初步感悟古诗的意境。

教学建议

(一)教学准备

1.“鸟”和“坐”的字理演示课件。

2.会认字的卡片。

3.表演的头饰。

(二)教学思路

    本课是象形字归类识字,这些象形字是以一个大情境图呈现出来的,所以教学时通过观察图画,发现汉字与图画的联系,感知这些汉字就是根据物体的形状画图变化而来的。然后将汉字的形音义有机结合起来识记。可适时指导书写,以突破字形的难点。本课提供的古诗,相对前一课如《画》在内容上意境上对一年级刚入学的孩子来讲有些难度,因此可采用讲故事、播放古诗意境课件等方式先激发兴趣,初步感知这首古诗的大意,然后出示古诗,利用拼音引导学生自读,读准确,读通顺,鼓励学生自主识字,找出自己认识的生字,说说是怎么认识的。然后有重点地识记本课生字。最后借助古诗意境课件再读古诗,读出节奏、韵味,达到熟读成诵,实现积累的教学目标。下面提供的教学思路仅供参考。

1.创设情境,观察比较识记汉字

    本课要求会写的6个生字,是以一个大情境图呈现出来的。教学时可通过观察图画,说说在图上你看到了什么,然后结合一种动物及动物身上或旁边出现的抽象画,即古文字,进行比较,说说它们之间的联系,再与现在的字进行比较,启发学生想象汉字的每一部分与图画的联系,使图画与字形、字音、字义有机结合起来。也可以利用图画、插图或简笔画等方法展示生字的演变过程,增强学生对汉字学习的兴趣。

    学生在识记生字时,也可以结合猜字谜数笔画、与熟字比较、动手画一画等方法识记。在识记生字的过程中,多使用鼓励性评价,对于积极主动地运用生活体验识字的同学要大力表扬。

2.认识笔画,对比分类,指导书写

    本课出现两个新笔画名称,一个是“竖折折钩”,一个是“提”。在认识新笔画后,可用对比法分类指导,如“马”和“鸟”字形相像,注意“横折”和“横折钩”的区别,以及“竖折折钩”的写法。“鱼”和“虫”注意区分“横”和“提”的写法。“提”起笔重,收笔轻,要出尖。“牛”和“羊”要关注“横”的位置,比较长短变化以及“竖”的写法。

3.自读古诗,认读生字,交流识字

    这首五言绝句可引导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自读,一边读,一边画出生字,并反复读一读,要读准字音。在学生自读古诗后,请同学说说哪些字你认识,是怎么认识的,然后请认识生字的同学教大家读,并交流识记的方法。可以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如:虫字加反犬旁就是“独”。可用字理法识记如“坐”,像“高、飞、去”可用组词的方法识记。

4.图文结合诵读古诗感悟诗意

    这首诗是诗人带着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独和寂寞的心情时写的。一年级学生对古诗所描绘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在感悟上有一定困难。为了更好地朗读古诗,体会大意,教学时,可采用故事描绘画面或播放古诗意境课件等方法,把学生带入诗的意境中,朗读古诗,并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这幅图画,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启发想象后抓住诗中描绘的景物指导朗读,感悟诗的意境,熟读成诵。对诗句中不理解的词语,可结合图画帮助理解、体会。也可以引导学生采用给古诗配画的方法感悟诗意。

5.巩固复习积累词汇发展思维

    巩固识字可采用同桌相互认读,猜谜语,找朋友,画图画,编儿歌等方式进行。本课书后练习比较注意积累,一是复现生字,要把学过的字读准确。二是要求学生能记下来这些成语,意思不必一一讲给学生听。“连线组词”也是为了复现生字。教学时可以请学生说说是怎样连的,从而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思考。

(三)课时安排与内容分配

    1.课时安排:2课时。

    2.内容分配:第一课时识记6个象形字、写字,诵读古诗;认识生字感悟意境巩固练习放在第二课时。

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1.本课所学的生字,有些学生在学前已经认识并能写出来。教学时要鼓励这些学生,并引导他们能从生活中识字,培养主动识字的好习惯。

    2.学生在观察图画时,可能会出现没有顺序表达的现象,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按照从远到近,或从近到远的顺序观察,并要把认识事物、识记字形与发展语言结合起来。

相关资料

1.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大诗人。李白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附近),出生于中亚的碎叶城,5岁时随父全家迁居四川,因此他一直把四川认作自己的故乡。李白的一生主要生活在唐朝的鼎盛时期,同时也经历了唐朝由极盛到衰落的转折时期,他的一生中,既亲见了历史上有名的太平盛世,也遭遇到惨不忍睹的战乱祸端,他的诗歌创作是与这样一个特定的时代分不开的。李白一生怀着远大志向,但是生活道路坎坷艰难,在政治上也未能施展抱负。一生中写下了上千首诗歌,诗歌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畅,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2.敬亭山:又名昭亭山,在今安徽省宣城县北。

3.古诗大意:成群的鸟儿高飞远去了,直至无影无踪,剩下的一片孤云也悠闲自得地越飘越远。我们久久地相对无言地看着,谁也不觉得厌倦,只有我和你呀敬亭山。

    诗的前两句看似写景,其实,却把孤独之感写尽了。诗的后两句运用拟人手法写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

4.生字资料

坐:会意字,“土”代表地,两“人”背靠背坐在地上就是“坐”。

鸟:象形字,甲骨文“鸟”字像一只鸟形,鸟头朝左而侧立,还有尾和一双爪子。《说文》:“长尾总名也。”就是说,“鸟”是长尾鸟的总称,而短尾鸟的总称为“隹”,后来不管长尾鸟短尾鸟,统统叫“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