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书推荐

汉字家园——2 人有两个宝

2008-08-26 浏览量:3257

长春出版社>语文>教学用书>一年级上册>教学资源包小学

2—2 人有两个宝

教材分析

1.文本解读

    本课为象形字归类识字,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一个人体图,通过看图,让学生了解人体各部位的名称。第二部分是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展现了5个汉字演变的过程,从而帮助学生理解字义,识记字形,初步了解象形字的特点,感悟汉字的造字规律。第三部分是一首儿歌,它为生字的复现提供了语言环境,也承载了新的识字任务,又告诉学生动手又动脑才能有创造的道理。

2.教学价值

    象形字是早期的图画文字,是从图画脱胎出来的。它比图画线条简单,有时只勾勒出大体轮廓或某些特征,是独体字。无论是取物体的整体还是局部,总是突出物体的特征,让人一眼就能看出所像为何物。依照儿童以形象思维为主的思维方式,用他们观察事物的眼光和他们习惯的言语,将汉字形、义、音重新生动有趣地联系起来进行学习,这样绝大多数汉字都成了一幅幅有理、有意、有情、有趣的图画,识字成了有理解性的活动,儿童学得活,记得牢,必然大大加快识字速度,提高识字质量。本课是学生接触汉字的演变过程、感悟汉字的形象性的第一课,通过观察有趣生动的图画,很容易激发起学生对汉字学习的热情。《人有两个宝》是根据陶行知的《手脑相长歌》改写的一首儿歌,这篇课文主要让学生知道人的双手和大脑的作用是很大的,从小养成用手用脑的习惯。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汉字的演变过程,对学习汉字产生兴趣。

2.听读儿歌,了解手、脑的作用。

3.初步感悟字理识字的识字方法。

4.认识9个生字,了解“手”字的演变过程。会写“口”“耳”“目”“人”“足”5个字,认识3种笔画“撇”“捺”“横折”。

教学建议

(一)教学准备

1. 1个人体挂图或课件,5个字理挂图或课件。

2.生字卡片。

(二)教学思路

1.创设情境,激发识字兴趣

    课前组织学生开展猜谜等活动,一边说人体器官名称,一边指一指相应的身体部位。然后再指导学生看图,认识人体器官的名称,同时感知人体器官名称的书面语和口头语(如:目——眼睛、口——嘴、足——脚)。在本课中,“人”“手”两个字是翘舌音,“足”是平舌音,指导读字时注意引导。

2.观察图画,识记生字

    引导学生观察5个生字的字理图,了解汉字演变的过程,识记汉字。可以先出示图画,让学生猜一猜它们是什么字。然后整体出示图画、古体的文字、现代汉字,将图画与文字建立联系。可以让学生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依据象形字的特点,在学生充分观察的基础上,启发学生发现汉字与图画的联系。古人根据物体的形状画图,这些图画就是最早的文字——象形字。如:“目”,古人在造字时,依据人体眼睛的形状,画成图画文字,然后是古文字,逐渐演变成现在的楷体字“目”。再如:“手”,最开始的手字是手的图形,五指张开,后来写成今天的“手”字。

    引导学生自主发现,探究字形和字义、字音之间的关系,在辨认字形中了解字义,读准字音。然后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联系生活实际,说说在什么地方看过这些字,也可以让会认的同学领读,或者进行开火车的游戏,大家练习读字。或者采取找朋友的方式,将字理图画与人体图、汉字建立联系。

3.朗读诗文,学习生字

    这部分内容可以在上课的开始出示,以《人有两个宝》作为谈论的话题,引入新课,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识记汉字。也可以通过字理识字的识字方法学习五个象形字之后,作为生字复现巩固的语言环境。然后再继续学习新的生字。

(1)诵读诗歌,识记字音。这首儿歌承载着识字的任务。教师可以通过范读、领读、听录音等形式,引导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熟读的基础上采取定位识字的方法识记本课生字。

    教学时可让学生对照生字表,圈画出本课要认识的生字,这样既让学生明确了学习的任务,又可让学生在自主圈画的过程中对所认识的字有初步的了解。在这首诗歌中,有三个字要求学生认识,“个”“和”“又”,读时注意“又”的读音。

(2)文中每个字都标有拼音,虽然学生还没有正式接触拼音的学习,但对于有一定基础的学生,能借助拼音读出儿歌,应加以鼓励,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这首儿歌语言通俗易懂,节奏明快,指导学生朗读时可以体现出节奏美。教学中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来背诵小韵文。如拍手读,男女生互读,同桌互读,两人对读,教师引读,学生跟读等等。学生也因此边读边加上动作表情,自由发挥。尝试背诵,边背边表演。学生每次读过课文后,教师都要组织引导学生展开互相间的评价,让学生做学习活动的主人,让每一个学生得到充分发展。

4.讨论交流,发展语言

    学习了这篇课文之后,可以讨论一下,你的小手能做什么?想怎样创造呢?教师要鼓励学生做一个善于动脑、勤于动手的好孩子。

5.指导书写

(1)写字前要引导学生观察每个生字在虚宫格中的位置。

(2)要让学生认识“撇”“捺”“横折”3种笔画,并对这3种笔画作具体指导。

知道“先撇后捺”的笔顺规则。

    撇:从右上向左下,起笔时重,以后渐轻,收笔时较快,形成尖状。有平撇和竖撇两种。平撇应写得平而短,竖撇先竖后撇,写时注意笔画的连贯性。

    捺:从左上向右下,起笔较轻,以后渐重,收笔前更重,稍顿后向右轻轻提起,形成尖状。

    横折:从左起笔向右稍顿向下折笔,一笔写成。

(3)这一课出现了确定字形的几何图形,正三角形的“人”,书写时要指导学生观察好字形结构,还要注意“目”的笔画,“目”的第二笔是横折,不要写成横折钩。指导“口”字时,可以把方块和“口”字比较,帮助学生记忆小儿歌:“口”字要想写得好,上面大来下面小。

(4)小松鼠的提示语言应引起足够的重视。正确的读书、写字姿势和执笔方法是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逐渐养成的,但起步的训练十分重要。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应时刻关注正确的执笔方法和写字姿势,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6.活动提示

   “读一读”。这些词语复现了本课的生字,起到巩固生字、积累词语的作用。教师可以领读,也可以请能独立认读的同学来领读。教师要给予适当的鼓励。对于不理解的词语,教师可以结合生活实际,来帮助学生理解。比如“人山人海”“五光十色”“和好”等词语都可以用它来说话。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这样对学生掌握、积累词语有一定的帮助。

(三)课时安排与内容分配

课时安排:2课时。

内容分配:朗读、识字和指导书写部分字可放在第一课时;复习生字、指导朗读背诵、写字指导与课后练习放在第二课时。

相关资料

    1.象形字:依据事物的形状,画出它的轮廓和特征,用这种方法造的字叫象形字。象形字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独体象形字,如,日、月、山、水、鸟等。另一种是交换象形,如,果、眉、瓜、石等。可以告诉学生模拟实物的样子造出的字是象形字。字理识字教学法是教师教学生识字的一种方法,在教师深入浅出的讲解或演示中帮助学生识记生字,感悟汉字的文化内涵,至于什么是象形字等概念,不必要求学生掌握。

    2.“足”字的演变说法不一。有一种说法认为:甲骨文“足”字像整条腿形,后变化为上部“口”为股、胫部分,下部是脚。后来小篆到楷书都用了这个写法。“足”的本义是指整条腿,在演变过程中,词义缩小到指胫到趾的部分,后来又缩小到专指足趾部分,与今天意义上的“脚”相同。在“足”指“脚”这一点上是没有分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