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 家
教材分析
1.文本解读
这是一首儿童诗,全诗共有两个小节,在第一小节中作者把“蓝天”“树林”“大海”“祖国”比喻成“星星的家”“小鸟的家”“鱼儿的家”“我们的家”。
在第二小节里形象地写出了“星星”“小鸟”“鱼儿”“我们”是怎样在“家”的怀抱中幸福生活的,让学生感受到家的可爱、温暖和重要。
这首儿歌主题单纯,内容浅显,语言凝练,韵律和谐,富有儿童情趣,贴近儿童的生活,很受儿童的喜爱。
2.教学价值
选编这首儿歌的目的,一是在语境中识字写字,积累语言,二是让学生继续感受家的幸福与快乐。
在教学这首儿歌时,我们应把握儿童诗的特点,注重学生个性的感知、联想、体验等,发展学生语言,启迪智慧,让他们的心灵和情感受到美的熏陶。诗歌短小精悍,可让学生充分自由地朗读。在读中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在读中感受语言文字的美。结合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脑海中浮想与词语相关的清晰具体的形象“蓝天万里,白云朵朵;树林里小鸟在欢唱;清清的河水中,鱼儿自由自在地游;嫩绿的芽破土而出,迎着和风微笑……”从而进一步悟出“家”的内涵——温馨、快乐,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
在学完整首诗后,可让学生用此句式练习说话,在发展学生思维的同时培养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本课还配有一幅插图,与课文的内容相符。教学时,要充分发挥插图的作用来帮助学生读懂课文,感受在家的怀抱中成长的快乐!
本课的重点还是识字写字。在识字时,教师要充分发挥课文这一载体的作用,体现在语言环境中识字的原则。本课的难点是理解祖国是我们的家。
教学目标
1.认识9生个字,会写5个字,学会“”“”2个部首,学会一个笔画“”。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词汇和优美的语句,进一步感受家的可爱和重要。
3.联系生活实际,感受我们在祖国怀抱中幸福成长的自豪之情。
教学建议
(一)教学准备
1.生字词卡片:蓝天、祖国、游玩、怀抱、成长。
2.与课文相关的图片。
(二)教学思路
1.激趣导入
教师可利用图片、游戏等方式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本课的学习。
片段一
(1)出示白云、小鸟、鱼儿、小朋友的图片让学生认一认,再问学生:这些小家伙很调皮,偷偷跑出来玩,却找不到自己的家了。你能帮它们找到家吗?
(2)出示大图,学生上前贴画。学生看图用句式“(什么)是(谁)的家”说一说。学生练说时相应板书:蓝天、树林、大海、祖国这四个词。并认读这四个词。
(3)教师激趣:说得真好,其实,把你们说的话写下来,就是一首很美的小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很美的小诗。
片段二
出示班级里一些同学的全家福照片,问:你们喜欢自己的家吗?最喜欢家里的什么?(生:我可喜欢我的家了,我最喜欢我家的床、布娃娃、大房子、小花狗、玩具……)你们的家可真好,你们知道吗,还有人喜欢它们的家,而且它们自己的家也是那么美妙,那么绚烂,你们看它是谁?(出示星星在蓝天中、小鸟在树林中、小鱼在水中、小朋友在天安门前的图片)它们的家在哪里呢?用(什么)是(谁)的家的句式说话。现在就把你们说的话编成了一首诗,想听吗?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2.随文识字
本课的9个生字比较集中,含在了6个词语中。在教学时要充分发挥课文这个载体的作用,在语言环境中识字,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1)初读儿歌,读准字音。本课的生字中“树”“成”“长”三个字是翘舌音,“祖”是平舌音,“国”“怀”是三拼音,“长”是个多音字,在本课读“zh ng”,在读文时教师要对这些读音进行重点指导。
(2)再读课文,认识生字。教学本课时可让学生一边读文,一边提出本课的生词,再采用多种形式来反复认读。
“祖国”一词比较抽象,学生不易明白,教学时可告诉学生:自己的国家就是祖国。除了祖国这个词以外,这两个字你还可以组成什么词?(祖母、祖父、美国、英国等)
教学“怀”字时可让学生联想,因为怀念是在心里想着别人,所以要加一个竖心旁。
教学“抱”字时可问学生:你都抱过什么东西?做一个抱的动作,在抱时你用到了什么?所以这个字加了一个提手旁。
教学“蓝”字时,可让学生望望窗外的蓝天,再让学生在教室中找一找蓝色的东西。
教学“游”“树”时,可让学生想一想“游”为什么是三点水旁,“树”为什么是木字旁?你都知道有哪些树?
3.有感情朗读课文,熟读成诵
(1)“蓝天是星星的家,树林是小鸟的家,大海是鱼儿的家,祖国是我们的家。”这是一组排比句,读的时候要读出抑扬顿挫,句与句之间要有层次。
(2)“星星在蓝天上闪亮,小鸟在树林中歌唱,鱼儿在大海里游玩,我们在祖国的怀抱里成长。”在读这几句话时,可让学生想象画面,让学生悟出“家”的内涵——温馨、快乐。
“我们在祖国的怀抱里成长。”这句话集中表达了学生的自豪之情,朗读时要有轻重缓急,做好自然停顿:“我们/在祖国的怀抱里/成长。”
(3)这首诗第一节结尾押“a”韵,第二节结尾押“ang”韵,有一种韵律美,在读时教师做好示范,让学生去体会。
片段一
A.出示前四行诗句
(1)自由朗读课文,这部分写了谁的家?
(2)你了解谁的家,向大家介绍一下,想象它们的快乐,再读一读。
(3)带着愉快的心情,再次朗读课文。
B.学习最后一行诗句
(1)“祖国”指什么?我们的祖国叫什么名字?谁还知道祖国的哪些知识?
(2)祖国就是我们的家,我们在这个家里快乐地成长,我们都爱这个家,让我们把这种爱读出来吧!
C.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熟读成诵。
片段二
小朋友,白云、鱼儿、小鸟、种子都有自己的家,我们每个小朋友也有一个共同的家,她的名字叫什么?结合学习“祖国”。出示生词卡片。指读、齐读。
我们的祖国叫什么?小朋友看,我们的祖国的形状就像一只昂首高歌的雄鸡,壮观的海上日出,辽阔的原野,巍峨的高山,雄伟的天安门广场,你觉得我们的祖国怎样啊?(祖国真美,祖国像个美丽的大花园)生活在祖国的怀抱,你们觉得怎么样?瞧,我们的小朋友生活得多幸福呀!我们就像花园里的花朵,幸福地成长,就像小鸟在树林,鱼儿在小河,多么快乐,多么自由自在!——“祖国就是——我们的家”!在家的感觉真好啊!让我们一起来读!祖国真是小朋友幸福的家,让我们挺起胸昂起头,再来放声齐读——
4.句式迁移,发展思维
在学完整首诗后,可以以课文为凭借,让学生用诗中的句式练习说话,把语文课的视野延伸到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巧妙地进行语言训练,丰富对诗歌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他们观察世界、热爱生活的意识。
片段一
师:小朋友,除了刚才你们知道的内容,想一想,“蓝天”除了是“白云”的家,它还会是谁的家呢?
生:蓝天是小鸟的家。
师:是啊,蓝天是一些会飞的小动物的家,还是哪些小动物的家?
生:蓝天是蝴蝶的家。
生:蓝天是蜻蜓的家。
生:蓝天是小蜜蜂的家。
师:大家真聪明!那么,蓝天还会是谁的家呢?
生:蓝天是太阳的家。
生:蓝天是月亮的家。
生:蓝天是星星的家。
师:是啊,白天,蓝天是白云、太阳的家;夜晚,蓝天也是月亮、星星的家。
生:老师,蓝天也是乌云的家。
生:蓝天是风儿的家。
生:蓝天是雨点的家。
生:蓝天是闪电的家。
生:蓝天也是暴风雨的家。
师:对,蓝天的确是一些自然现象的家。大家再想一想,蓝天还会是谁的家?
生:蓝天是飞机的家。
生:蓝天是火箭的家。
师:大家思维真开阔,想象真丰富。
片段二
师:你还知道(什么)是(谁)的家?小组讨论,学生自由练说,交流。
生:冰冷的南极是企鹅的家、广阔的天空是雄鹰的家、辽阔的草原是马儿的家、美丽的大自然是小动物的家。
5.写字指导
本课要写的字有5个,其中“林、我”是以前识过的字,“国、抱、长”是既要识又要写的字。这5个字中“我”字最不好写,教师在指导时要让学生仔细观察后再去书写。“国”字在书写时要注意大口框要写得大方些。“我”“国”“长”的笔顺教师要指导。
我:
长:
国:
6.活动与练习
(1)“读一读”。这部分内容是对生字的巩固练习,也是词汇的积累。在教学时,一定要注意读准字音,特别要注意“我们”的“们”要读轻声。读准音后,可以让学生自己选择词语说一句话。
(2)“说一说”。这个训练可以使学生复习课文内容,练习填充词语把句子说完整。值得强调的是,不要给学生固定的答案,要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说出不同的内容,只要搭配得合适即可。这部分的答案是多元的。
(三)课时安排与内容分配
1.课时安排:2课时。
2.内容分配:识字与阅读在第一课时。写字、复现生字、背诵课文、课后习题在第二课时。
表达 说说我的家人
教材分析
这次口语交际训练紧紧依托板块主题——家,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家庭情况,练习清楚明白地介绍家人是本次表达训练的重点。
教学目标
1.学习比较清楚地介绍自己的家人。
2.激发表达的兴趣和欲望,培养热爱家庭、热爱亲人的情感。教学建议
(一)教学准备
布置学生课前准备好一张全家福照片。
(二)教学思路
1.介绍自己的家庭
课上开展小组活动,向组内的同学介绍照片中的人,先说一说家里都有谁,教师要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来介绍,可以按照从长辈到晚辈的顺序,也可以按照片上的顺序来介绍。这里要注意特殊家庭,如单亲家庭学生的情绪,切勿使他们产生自卑感。
2.创设交际情境
口语交际是在特定的环境里产生的言语活动。这种言语活动离开了特定的环境将难以进行。因此,应精心创设符合生活实际的交际情境。本课口语交际教学可以采用学生喜欢的游戏形式,如让学生当小记者来采访,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
3.增强导练力度
由于一年级学生生活阅历少,无论是倾听、表达、应对能力,还是交际态度、听说习惯都比较缺乏。因此,教师要发挥好主导作用。在“采访游戏”这一环节,教师应首先采访一位同学,让学生们通过老师的示范明白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如要使用文明用语、提问时要有一定的顺序等。教师可以给学生列出问题提纲,如你家住在哪儿?你家有几口人?他们都是谁?你爸爸叫什么名字?他在哪儿工作?你妈妈叫什么名字?她在哪儿工作?同时还要提醒学生在交谈时要把意思说明白,要把话说完整,尽量避免有口头语。在交际的过程中,适当引导学生注意站姿、肢体语言等。
4.在交际过程中识字
可以把这次“说说我的家人”活动作为一次开放式的识字活动。根据学生的介绍,教师相机把一些词语写在黑板上,如: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姥姥、姥爷、我、哥哥、妹妹、姐姐、姑姑、大伯、叔叔……鼓励学生多认字。
5.适当渗透思想教育
口语交际不只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还要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现在的学生多数为独生子女,在家中受到家人的关爱却很少想到回报。因此在介绍完家人后,可以让学生回忆发生在家中的亲情故事,让学生感受家庭的温暖,引导学生对家人说说心里话。还可以引导学生说说为什么要感谢家人,还可以如何表达自己的感谢,以及如何报答家人对自己的关爱。
综合学习活动 我们了解的中秋节
教材分析
这是一次语文综合学习活动,是依托本板块的学习内容,结合学生的即时性生活事件,所创设的一个语文综合学习活动情境。这个活动包括“找一找”“说一说”两个层面的内容。
“找一找”,是为了引导学生查阅和搜集资料创设的活动情境。通过情境图中提示的查日历、搜集月饼包装商标、请父母帮助找一找关于中秋节的故事、收集与中秋节相关的诗词歌词等活动,目的在于激活学生思维,也为教师的教学活动设计提供参考。
“说一说”,是以几幅反映学生汇报交流活动的画面,来提示低年级学生综合学习活动方式。目的是为学生自主活动提供样例,使学生在参与一系列的展示、交流、汇报的实践中,经历综合学习活动的过程,并从同学们的交流、汇报中,丰富自己关于中秋节的知识储备,学会分享活动的成果。
教学目标
1.对中秋节文化有一些粗浅的了解。
2.在活动中掌握简单的收集信息的方法,在实践中得到快乐。
3.能够和他人分享学习成果,获得知识。
4.知道语文的学习途径不只在课堂上、书本里,生活也是语文学习的大课堂。教学建议
(一)教学准备
略。
(二)教学思路
本次活动是学生入学后的第一次综合学习活动的尝试,预期的目标不要定得太高,应把关注的重点放在“找一找”和“说一说”的有效的活动过程之中,而不要过分关注其对节日文化知识掌握了多少。本着这样的一种活动期待,提出以下教学思路:
1.搞好主题谈话
为了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可进行这样的谈话:同学们,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就要到了,每年的中秋节我们都将与亲人团聚一堂,吃月饼、赏明月、叙亲情、享欢乐。可你们知道我们中华民族为什么要如此重视这一天吗?想不想了解这一节日的来历?围绕这个节日人们都用哪些方式庆祝呢?你们已经认识了很多的汉字,读了很多的书,掌握了很多知识,现在我们就用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动脑筋想办法,亲自去查一查,找一找,问一问,再把了解到的情况讲给同学和老师听。
2.精心组织策划
经过谈话动员,学生有了探究的激情与求知的欲望,但这还远远不够,因为我们这次活动的目的不仅让学生了解中秋节的相关知识,更重要的是要他们获得亲身尝试探索合作解决问题的经验。所以组织策划是关键,应根据学生的探究需要的实际,有针对性地组织策划,可以设计以下几步:
(1)这样的综合学习活动需要一定的过程,所以在学生学习了《中秋节的晚上》一课后,就要提前布置这次活动的要求,给学生一段时间去“找一找”。没有“找一找”这一环节,学生就因其知之甚少,使“说一说”没有了基础,这次活动也就流于形式了。
(2)调查学生需要,了解学生基础。可问:你想了解关于中秋节的哪些知识?梳理学生不同的探究需求,把他们要求探究的问题分类,再按需求编组分配任务,制定探究的方案。
(3)明确各组的调查要求,尊重学生自己的调查意见,帮助其修改和制定切实可行的调查方案。让学生知道这不是一般的家庭作业,而是很重要的一次独特尝试,要千方百计做好。
3.加强过程指导
(1)对一年级上学期学生的综合学习活动,还不能完全放手让学生独立去做,教师应半扶半放,有重点地指导,随机进行检查,适时地教给学生方法,帮助他们完成活动任务。
(2)本文提供的图片只是一些活动的提示,各地各校要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灵活安排内容,有针对性地实施指导,必要时教师可以与学生共同完成查找活动作业。
4.重在评价激励
学生首次的综合学习活动,是一次创造性的尝试,他们一定是既兴奋又自豪,教师应保护学生的积极性,无论是查找、访问还是整理、汇报,重在过程的参与,不要以查找的知识多少论成败,而要以激励来保护学生探究的热情,评价要贯穿在实践过程的始终,对学生每一步活动的收获和进步都要点评,以激励其再探究的热情。
(三)课时安排
“找一找”的时间由教师提前安排;“说一说”的时间可一课时完成,如需要也可与班队会结合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