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小儿垂钓
教材分析
这是一首以儿童生活为题材的诗。一二句重在写形,三四句重在传神。“纶”是丝,“垂纶”即题目中的“垂钓”,也就是钓鱼。诗人对这垂钓小儿的形貌不加粉饰,直接写出山野孩子头发蓬乱的本来面目,使人觉得自然可爱与真实可信。“侧坐”带着随意坐下的意思。这也可以想见小儿不拘形迹地专心致志于钓鱼的情景。“莓苔”,泛指贴着地面生长在阴湿地方的低等植物,从“莓苔”不仅可以知道小儿选择钓鱼的地方是在人迹罕至的所在,更是一个鱼不受惊、人不曝晒的颇为理想的钓鱼去处,为后文所说“怕得鱼惊不应人”作了铺垫。“草映身”,也不只是在为小儿画像,它在结构上,对于下句的“路人借问”有着直接的承接关系——路人之向他打问,就因为看得见他。
后两句中“遥招手”的主语还是小儿。他之所以要以动作来代替答话,是害怕把鱼惊散。他的动作是“遥招手”,说明他对路人的问话并非漠不关心。他在“招手”以后,又怎样向“路人”低声耳语,那是读者想象中的事,诗人再没有交代的必要,所以,在说明了“遥招手”的原因以后,诗也就戛然而止。
诗的前两句虽然着重写小儿的体态,但“侧坐”与“莓苔”又不是单纯的描状写景之笔;后两句虽然着重写小儿的神情,但在第三句中仍然有描绘动作的生动的笔墨。诗中有动有静,动静结合,写得自然,毫不雕琢,用通俗的语言,创造了非常清新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境界。
教学时,教师要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对于有人物活动,隐含对话情节的古诗,可以指导学生用表演的方法再现诗中的情景,鼓励学生创新。使静态的图文活起来,从而创设出双向互动的交际情景。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体会诗中的趣味。
2.认识7个生字,会写7个字。掌握1个多音字“应”。
教学建议
(一)教学准备
1.生字卡片、课文挂图或课件。
2.配乐朗诵的背景音乐、朗诵示范带。
(二)教学过程
1.识字与写字
(1)继续运用上一课读古诗识汉字的方法,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识字,教师可作有针对性的指导。
(2)字音重点:“垂”“稚”是翘舌音;“侧”是平舌音;“应”是多音字,读“”音,如“应变”“应急”“应用”等,读“”音,如,“应该”“应当”“应届”等。注意引导学生在不同的语境中分辨读音。
(3)采用形声字的方法识记。如:“侧、苔、稚”等。
(4)可以采用加偏旁的方法识记。如“则—侧、台—苔、昔—借、逢—蓬”。
(5)注意区别字形:“逢—蓬—篷”,“则—测—侧”。学生在识字上已有一定的基础,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可以鼓励学生借助拼音自学,小组合作学习,并通过多种方法巩固记忆。如互读生字卡片,给字扩词,学后质疑,互相交流等。
(6)写字指导
本课要求会写的字中有4个左右结构的字,“钓、映、借”都是左窄右宽;“侧”是左右结构,注意各部分在虚宫格中的位置。重点是指导学生把“垂”字写好,可以让学生重点观察“垂”字的特点,横的长短不同,书写时注意中间的横应放在横中线上而且最长,两竖的距离大约为第一横的长度。鼓励学生自主发现,认真书写,互相交流。
2.朗读指导
学习古诗的重要方法是朗读,教师要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鼓励学生在朗读中体会,在朗读中想象,在朗读中欣赏。教学时要尽量让学生多读,可以通过小组竞赛的方式来检测读诗情况,也可以在边读边理解诗意的过程中指导朗读。重点要放在怎样让学生读出感情、读出诗韵。可以一边表演,一边对照诗句进行诵读,逐步提高读的要求,达到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再次走入诗的意境,感受童年的乐趣。最后背诵这首诗。注意七言诗的节奏:
蓬头/稚子/学垂纶,
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
怕得/鱼惊/不应人。
3.活动提示
(1)“背诵这首诗”。是对学生在熟读古诗的基础上提出的进一步要求,可以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边想象诗意边背诵。可结合朗读教学进行。
(2)“读诗句,理解字意”。此题的设计是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好习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查词典理解诗中加点的字,还可以引导学生为加点的字扩词,区别汉字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的不同含义。如:“垂”——垂钓、垂挂、垂柳、垂直、垂青、垂涎欲滴等;“应”——答应、应变、适应、应酬等;“遥”——遥远、遥感、遥控、遥望、遥想等;“映”——掩映、映衬、映现、映照等。
(3)“积累”。本题是在学习两首古诗的基础上,给学生提供积累的两首古诗,目的是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积累古诗,积累语言。可以鼓励学生通过查字典、找资料、小组合作学习,了解诗的大意,交流学习方法。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两首古诗。
4.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这首诗的情节虽然比较简单,书上也有注释,但学生很容易依字学字,依字解字,对整首诗的描述可能表达不清楚,教师可以适时地给予指导。也可以用写一写、演一演的方式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
相关资料
1.注释
(1)胡令能(生卒年不详),唐代诗人。早年做过修理铁木器具的工人,被人称为“胡钉铰”。喜欢《列子》,又受禅学影响,隐居莆田。其诗传世仅四首,见于《全唐诗》。
(2)莓苔:指河边阴潮的草地。
(3)怕得:恐怕的意思。
2.《小儿垂钓》赏析
野外小河边上,有个毛头娃儿手持渔竿在钓鱼。你看他侧身在岸边,身影隐在草丛里,眼睛紧紧盯住水面,是那样的郑重其事、聚精会神。有人会问,他不是藏在草丛里吗,咱们怎么能看见呢?原来,小家伙躲避的是河里的鱼,不是岸上的人。他那蓬乱的头发,歪斜的坐姿,他那专心致志的神态,还有那一根长长的钓竿,大家都可以看得清清楚楚。这不,一个过路人远远地朝他走来,看样子是要跟他打听点儿什么。可过路人刚要说话,就被小家伙制止了,他冲那人又是摆手,又是冲河里努嘴,示意那人别走近,别做声,以免把他的鱼儿吓跑了。因为鱼儿眼看就要上钩了……多么天真可爱的小娃儿,多么生动有趣的河边垂钓图 3.《清明》相关资料
杜牧(803~853),字牧之,唐代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市)人。唐代文学家,晚年居住长安城南樊川别墅,因号杜樊川,善用绝句形式讽咏时事,其诗风格豪爽清丽,独树一帜,时称“小杜”,有《樊川文集》传世。
杜牧这首《清明》写得自然、朴实。诗句含蓄,耐人寻味,可谓“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首句用一“雨”字,写出情景、环境和气氛。“纷纷”二字用得极妙,既描写了春雨的意境,又写出了雨中行人的心情。二句写“行人”,“欲断魂”三字,传神地写出此时此地雨中孤身行路者触景伤怀的复杂心情。在这上坟扫墓之际,偏偏遇上细雨纷纷,不觉又增添了一层愁绪,所以“断魂”二字,用得极精巧恰当。三句一转,提出“酒家何处有”,也许要歇脚避雨,也许想饮上几杯,消除寒意,恐怕最要紧的是借此来散散心头的愁绪了。遂有四句“牧童遥
指杏花村”。这个“遥”字用得很妙。倘若很远,则很难生发艺术联想。如果就在眼前,那又不会生发含蓄无尽的兴味。妙就妙在不远不近之间。甚至“行人”以后如何动作,诸如如何找到酒店,如何避雨消愁都由读者去自由想象领会,诗人只是将读者领入了一个诗的境界。这首诗,诗小含量大,意味隽永,成为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诗篇。
4.《闲居初夏午睡起》相关资料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吉安)人,南宋诗人。其诗初学江西派,后学王安石及晚唐诗人,建立了一种
新鲜活泼的诗体“杨诚斋体”。著有《诚斋集》。
表达 学会倾听
教材分析
要想把话说明白,首先要把话听明白。倾听是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倾听别人讲话,是一种文明的行为,能听明白别人讲话的意思,是一种能力。为了培养学生会听话,能听明白别人讲话意思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听说习惯,安排了这次表达。
教学时重在指导学生学会倾听,明白倾听的意义,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听说习惯。
教学目标
1.明白倾听的含义,懂得倾听的作用,培养良好的习惯。
2.学会听别人讲话,能听清别人表达的意思。
教学建议
1.启发引导
上课前,教师说一个小故事,让学生听,之后叫一两个学生说一说刚才教师讲的故事的内容,可能有的学生因没注意听,所以说得不好。教师可以顺势引入今天的话题“学会倾听”。
2.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要认真听别人讲话,怎样听别人讲话。在小组内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然后在小组内试着倾听别人讲话,再说一说这样做的好处。评出在组内听得最认真的同学。
3.班内交流
学生汇报在小组内讨论的收获,明白听别人讲话时要用心、细心,边听边想,这样既听明白了别人讲的话,同时又是对别人的尊重。
4.排:1课时。
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在小组讨论时,学生可能出现都想说,而且只顾自己说,不听别人说,不尊重别人的现象。教师要及时指导,并鼓励学生学会倾听。表扬在小组内听得最认真、想得最认真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