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美丽的乡村
[板块说明]
城市有城市的美:繁华、喧闹,乡村有乡村的美:清新、宁静。让城市的孩子了解乡村,让乡村的孩子感到亲切。本板块以乡村为主题编排了4篇课文和一个表达,4篇课文通过不同的体裁,描写了家乡的美景,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对家乡的热爱。
《小小的山村》是一篇散文,描写了坐落在山谷里的小小的山村,抒发了作者对美丽的小山村的喜爱之情;《乡村里的大花园》也是一篇散文,描写了“我”的家乡村里大花园美丽的景色,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自由的赞美与向往;《我从山里回》是一首诗,作者热情地歌颂了山里的美景和风土人情,抒发了作者内心的喜悦和留恋之情;《窗外》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作者通过对“窗外”四季美景的追忆,表达了对古朴乡村的留恋和喜爱之情。
学习本板块课文可使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默读和朗读理解词语,要指导学生多读多想,读通课文。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已学过的读书方法,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把课文读通。边读边想,弄懂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体会每篇课文表达的感情,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描写、积累语言。还要引导学生借助词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阅读能力。
本板块教学建议用9~10课时完成。
4—1小小的山村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散文,作者通过对坐落在山谷里的美丽的小山村的描写,抒发了对美丽的小山村的喜爱之情。语言质朴,用词准确,比喻贴切,首尾呼应。
作者以问句开篇,用一个“山环水绕”就勾勒出了小山村的总体特点。第二自然段具体写小山村的特点:“群山环抱”“不容易发现”“坐落在深深的山谷里”;第三、四、五自然段描写了走近小山村听到的声音:“鸡鸣、犬吠、歌声、铃声”,走进小山村看到的景物:石林、层楼、牛羊、清泉。有动有静,一幅美丽的乡村图画展现在人们面前;最后作者用贴切的比喻、拟人的手法,抒发了作者对小小山村的喜爱之情。
选编本文的意图是:引导学生通过品词析句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与生动,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喜爱乡村,感受自然之美和语言文字之美。
2.认识7个生字,会写10个字。掌握1个多音字“舍”。
3.通过品析好词佳句,了解小山村的特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4.采用“读、悟、赏”的教学策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教学建议
(一)教学准备
教师:生字、词语卡片、课文挂图(简笔画)、录音磁带,有条件的可用课件。
学生:借助工具书预习字词,查找有关资料,了解山村情况,有条件的可亲身感受山村的意境美。
(二)教学过程
1.识字与写字
(1)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主识字。如,让学生在课文的朗读中识字;或者画出不认识的或容易读错的字,重点识字;也可以请教同学或老师识字;自己查字典识字。
(2)注意字音:“层”是平舌音,“舍”是翘舌音,而且是多音字,在本课中读“”,还有“”的音,如,“舍身、舍不得、舍己为人”等。
(3)注意字形。易混字:“砌—彻”“淌—倘”“檐—瞻”。
(4)写字指导
可以把要求会写的字集中在一起,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其结构上的特点,如:“环、使、猪、楼、流、淌”都属于“左窄右宽”的左右结构,书写时要注意结构的匀称与紧密。“盖”字最后一横要写得长些。在学习结构特征不是非常典型的“容”时,要注意具体笔画、笔形的特点,落到实处。
2.朗读指导
学生对课文虽然有了初步的理解,但要把课文中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读出来,还需要教师的范读和指导。读的时候要舒缓、自然、亲切,运用边读边想象的方法把学生带进小小山村,读出感情来。在熟读和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练习背诵,可以想象情景背诵,可以看着插图背诵,还可以借助板书(重点词语)背诵,或用简笔画背诵。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喜欢的背诵方式,目的在于积累优美词句,感受文章整体的意境之美,唤起学生对大自然的喜爱与向往之情。
3.活动提示
(1)“读一读,注意加点字的读音”。这些词语都是从课文中找出来的,目的是让学生读准加点字的字音,积累词语。可以采用同桌互评的方式完成正音训练。学生愿意写的可以写一写。
(2)“找一找,写一写”。可在朗读、理解课文时进行。教师可以先把例句用换词的方法让学生体会“贴”字用得准确与生动,再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从课文中再找出这样的好句子,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说出词语用得恰当之处和在文中的作用。句子可抄写在书上,也可以写在摘抄本上,教师要检查学生书写是否认真、正确、美观,鼓励学生在习作中引用或模仿。
(3)“讨论交流”。要给学生充分的自由讨论时间,学生可独立创作,也可以小组合作画,要适时创设交流展示台,鼓励学生的创意表达。
(4)“积累”。要引导学生养成背诵名家名言的好习惯,鼓励悟性强的学生谈谈自己对名言的理解,提示全体学生注意搜集名言,抄写在积累本上。
4.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1.学生朗读课文的感情基调和技巧需要教师创设情境示范引领。教师可运用各种教学资源(音像资料)辅助指导或课前布置体验性、鉴赏性作业(山村一游、电视散文欣赏等)。
2.品味好词佳句、背诵优美语句及质疑要有机结合才能落实教学目标。教师要给
学生仔细的示范指导,更要给学生充分的交流时间。要按“读、悟、赏”的顺序层层推进。
相关资料
金波,生于1935年,1956年开始歌词创作。现为首都师范大学教授,中国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委员会委员,中国儿童音乐学会顾问。创作诗词近千首,出版了《金波儿童诗选》,著有诗集《会飞的花朵》《我的雪人》等,童话集《树叶童话》《金海螺小屋》《金波童话》和多种散文集和评论集。1992年被推荐为安徒生文学奖候选人。“带着童年的感觉写诗,带着写诗的感觉写童话,带着写童话的感觉写生活”是金波的自我写照。